两个时辰前……

之前邓名对吴三桂自称是李国英的使者,奉命去建昌搬运粮草去chongqing,得知吴三桂也派人来四川行都司他就先去拜见。邓名觉得这命令应该还算合理,说不定吴三桂也有类似的想法。确实如此,吴三桂甚至懒得过问李国英命令的细节,因为吴三桂和邓名的地位悬殊实在太大,作为一个王爷和数十万大军的统帅,没有必要事必躬亲,也没打算和一个小小的千总说个没完。

不过吴三桂问到他派去的受降军队被明军伏击的情况时,邓名就不敢凭空捏造了。如果在吴三桂面前杜撰交战过程,露馅的可能xing很大,一旦引起对方的怀疑,就可能遭到仔细的盘问,那样邓名是肯定无法过关的。

于是邓名就实话实说,叙述起那天自己袭击清军营地的过程来,只不过他是站在被袭击者的角度来陈述。当天邓名领着卫士在清军营地里左冲右突,对清军营盘的部署非常了解,给吴三桂讲述起来也是条条是道。

邓名觉得这样很稳妥,但赵良栋听来则感觉非比寻常。正常情况下,被偷袭时人会变得非常恐慌,头脑混乱,很难镇定地观察周围情况。邓名和以前赵良栋见过的败兵不太一样,他并没有用“敌人很多”、“到处都是敌军”、“到处都是大火”这样笼统的描述,而是提到了敌骑冲击的方向,火势的蔓延,还提到友军混乱造成的恶果。

渐渐的赵良栋从三心二意地不太理睬变得聚jing会神起来,这个保宁千总沉着冷静的表现,以及他有条有理的陈述引起了赵良栋的注意――很多部下因为不识字,在战场上可能很勇猛,但是一说话就显得粗鲁、莽撞、头脑简单,就是打了胜仗也不会好好地总结,更不用说打了败仗。当然赵良栋手下也有一些良将,可是他们从小在军旅中长大,生活内容离不开封建军队那一套,虽然邓名只是想要敷衍过关,但赵良栋还是觉察出这个保宁千总有些见识,与自己手下的小军官不太一样。

这时赵良栋听见吴三桂又问这个年轻的小军官道:“你现在想来,当时敌军有多少,为何要在营中这样往来不停地冲突?”

赵良栋知道吴三桂这是在考量邓名的才能,对于一个小小的千总来说,这道题的难度显然是太高了,就是一般的将领也未必能答好,比如吴三桂派去东川的那个游击显然就交出了一份糟糕透顶的答卷。赵良栋一言不发地等着那个保宁千总的回答,刚才听了他的描述,赵良栋对此战的经过已经猜到了大概。

“人数必定不过百!”邓名斩钉截铁地答道,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表现出和官衔不相符的勇气、镇静和表达能力,他依旧按着“百虚不如一实”的思路,换个角度(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