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没有看到朱棣的惊讶,朱瞻基声色不变地说道:“六年前,孙儿与皇爷爷谈过什么是皇帝,皇爷爷可还记得?”

朱棣长叹了一口气,朱瞻基在过去的岁月给了他太多的信心,凡是他要做的事,还没有不成功的。

不管是利用一个北明山铜矿就瓦解了草原势力,还是以剿倭之名征略东瀛,还有这次堪比不世功绩的南洲拓疆。

这个孙子虽然还年幼,偶尔行事有些不周到,但是绝对称得上是才干超卓。

如果不论经验,朱棣自己都觉得比不上他,所以才没有急着问出口,而是耐心等他细说。

听到朱瞻基的话,他笑着说道:“下位者劳力,中位者劳智,上位者劳人。再加上资源,信息控制之论,我至今依旧记忆犹新。

这些年,你建设工厂,发展军队,开拓各地金矿,银矿,从南洋运送大批粮食回国,提高工匠的待遇,都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除了人事问题之外,我对此从不干涉,就是想要看你能做到哪一步。

你成立咨情司,控制锦衣卫,秘密监控各地,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情报,这就是对信息的控制。我也不很少干涉,因为你思路,想法都是对的,做出的成绩也是我欣慰的。”

面对自己的爷爷,朱瞻基笑了起来,半作戏,半真诚道:“这都是孙儿应该做的,生在皇家,享受锦衣玉食,自然也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所以,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直接跟我说。只要是对我大明有利,对我朱家有利的,我都会支持你。我如今已经整六十了,这个位置也坐不了几年,以后还是要看你,能在去见祖宗之前,帮你扫平道路,哪怕杀的尸山血海,我也不辞!”

这也正是朱瞻基的目的……

从昨日将《大明朝廷议事法则》交给了朱棣,朱瞻基的心里就有了让朱棣为自己奠基的想法。

许多方面,他上台之后进行改革,面对的压力会远远大于现在。

朱棣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等他上台,恐怕还要先跟文臣武将们掰手腕,只有占到优势的时候,才能推行。

朱棣想要改革,没有人会拿祖制说话,因为他本身就是造反才得到的皇位。

但是如果是朱瞻基呢?他想要改变朱棣在世时候的政策,那些大臣只是争权,就不会轻易答应。

朱瞻基需要的是具有政治抱负的人才,不是应声虫。

靠杀人能强制推行一些政策,但是如果这些时代的精英都变成了应声虫,整个国家都靠朱瞻基一个人,那就太危险了。

而且,当一个朱元璋一样,什么都要操心,什么都要管,一天睡不到六个小时,没有自由时间,整天处理公务的皇帝,也根本不是他想做的。

他不能把人才全部废黜,要拉拢这个时代的精英,那么行事的手腕就必须要温和一点。

但是皇帝与大臣的权力争夺,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没有缓冲的余地。

他这边温和,大臣们就肯定会嚣张,因为任何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第一步肯定是要权。

如何让权,又如何限制权力,朱瞻基早就考虑了十几年了。

一些不好开展的事务,现在就可以逐渐影响朱棣,让他来干。

不要等他那个父亲上台了,一下子就把属于皇帝的权力让出去了大半,想收都收不回来了。

听了朱棣掏心窝子的话,朱瞻基也有些触动,语调柔和了许多。“所谓上位者劳人,以孙儿的见解,也是属于资源控制的范畴。如何用人,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更考验上位者的手段。因为人是活的,思想也是在随时变化的,一个清官,在进入官场之后,面对各种奉承和诱惑,时时刻刻的心理都在变化。以后会变成一个权臣,忠臣,还是佞臣,并不是一下子改变的。

想要人尽其才,想要让他发挥最大的作用,还不能让他影响到朝廷的稳定,这就需要制定缜密的管理制度,对上位者来说,制定规则的权力是最重要的,也是绝不能放弃的,其他的所有权力,其实都可以放弃。”

朱棣惊道:“军权也可以放弃?”

朱瞻基笑道:“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如今当然不可能实现。假如说,不管是谁管理朝政,都只能管他负责的范围,其他事务不能插手。不管是谁领军,都只能按照预定的战略打仗,除此之外,调不动一兵一卒,在这样的时候,还怕有人会造反吗?”

朱棣沉吟了一会儿,盯着那份《大明朝廷议事法则》看了一会儿才又说道:“这只是个开端?”

朱瞻基丝毫不怀疑朱棣的政治智慧,他要是看不出来,那才是不可能的。

“议事法则只是约束大臣们就事论事的开始,古往今来,皇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将所有的大权都收拢在自己的手中,这种权力的集中方便了管理,但是造成了两个巨大的隐患。

其一,就是这种权力的集中对晃荡的要求非常高,皇帝英明,自然天下太平,皇帝昏庸,就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