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真师(第1/2页)
章节报错
朱翊钧奇道:“何至于此?朕虽言变法,但必定徐徐图之,不会操切,为何会遍地烽烟也?”
张居正低头低声道:“适才听皇上言讲十条大弊,变法必针对十条而来,先论第一条。皇上欲废八股乎?”
朱翊钧想了想:“虽不中亦近之。”
张居正道:“如此,天下读书人离心也!”
朱翊钧点点头,不置可否,说道:“师傅接着说罢。”
张居正道:“第二条,欲兴工商,必减税关、治贪腐,并重申官员亲仆不得经商之律罢,如此中官和外官泰半离心也。而第八条,皇上欲减宗室,无外乎推恩之令等,如此宗室离心也。第九条,皇上欲废厂卫,恐内廷离心不说,外朝势大不可制也。”
张居正接着道:“再加上丈量田亩,得罪了天下富户;若兵备之事再操切一些,则皇上可依仗者为谁?故变法之意公布天下时,臣恐靖难之事重演也!”
朱翊钧听了,心里很为张居正适才所说的感动。张居正刚才这些话,不是站在朝廷和首辅的角度说的,完完全全是为了皇帝好——看来原时空的万历真是阴狠诡谲之性也。他微笑道:“先生,是否将问题想得严重了?你却忘了太祖夺天下时所施大政了。”
见张居正懵懂,朱翊钧笑道:“是为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也!”
张居正闻言一笑,随即又紧缩双眉,叹了口气。
两人对视一会儿,张居正见朱翊钧仍未被说服,而今日平台之上除了起居注官也无外人,心里一横,咬咬牙道:“请皇上屏退左右,臣有密情陈之。”
朱翊钧闻言,对起居注官使了眼色,那官儿连忙放下笔,出了平台帷帐。
张居正道:“皇上适才所言大弊,尚有一大弊未谈。今日臣剖肝沥胆为陛下言之,此弊为我朝上述弊病之总目。”
朱翊钧听了,后背上出了一层汗,心里像是被什么揪住了似的,哑声道:“还请老先生解惑。”
张居正下定决心。嘴上却话头一转道:“臣未知皇上读史,可读到《旧唐书》?”
朱翊钧脑袋上升起问号,笑道:“未曾读。”
张居正吐出一口气,暗道:“要是这些书你都全看了,可有些吓人!”嘴上说道:“皇上可知,中唐安史之乱后,朝政为谁所执?”
朱翊钧对这段历史研究较少,印象不深,闻言估摸着道:“是宦官么?”
张居正给出不同答案道:“非也,安史之乱后,唐之朝政为世家所执,直到黄巢之乱。”
“其中,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大族互相联姻、盘根错节,把持铨政,进士尽出其门,宰执天下不断。仅清河崔氏一门,就出了八位宰相。范阳卢氏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唐末宦官之乱政,其源头其实是皇帝欲用内官夺权耳。”
朱翊钧未解其意,闻言道:“本朝太祖建极后,迭兴大案,功臣几人留存?我朝内宦乱政虽有,但皇帝一言即诛之,却没这般事也。”
张居正此时也不计较朱翊钧对朱元璋的吐槽,深吸一口气道:“然我朝虽无勋臣世家,但却有科举之党!”
朱翊钧闻言心中一动,说道:“老先生详细说来。”
张居正道:“本朝初立,太祖皇帝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到成化年,文体和规程已成定例。”
朱翊钧道:“嗯,此事朕知道。”
张居正目视朱翊钧道:“本朝第一大弊即在此了。本朝初立,天下学子尚学经义,成化年后,全学‘制艺’!皇上适才言说‘空言四书八股’,确是的评。”
“这班人选出了有何用处?把持舆论耳!座师本为考官,业师才为真师,然我朝读书人只重座师者为何?座师、同年、同乡、同门互相声援耳!及至此辈入朝,互相攀援,皆为乡党、姻党,两党交互,盘根错节,尾大不掉。”
“我朝俸禄微薄,此辈谁养之?富户、巨商、前辈、书院耳!臣观本朝历代实录,此党隐于朝野间,一有征税、丈田、兴役等利国之政,群起而攻之!”
“在朝则狺狺犬吠,言必称‘礼法’、‘祖制’,号称诤谏;在野则联朋结党,鼓动民意,乃至引寇卖边,无所不作!”
张居正说了这些,脸上泛起不正常的潮红,一对眸子亮晶晶的盯着朱翊钧。
朱翊钧身上寒毛竖起,觉得张居正可能要说出了不得的东西。果然,张居正沉声道:“武宗略有振作,即不得更换太医而崩,帝系移至世宗;世宗欲行濮议,彼辈前赴后继!”
“朝廷方议开海,而倭寇大至;张经等稍逆其锋,近乎身败名裂。胡宗宪抗倭功成,而狱中瘐死。”
张居正深吸一口气,直视朱翊钧道:“皇上闻臣如此说,还轻言变法否?”
朱翊钧听张居正如此说,张口结舌,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消化道:“此辈谁为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