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佛拆开白善着人送来的信,看到附着的秋梨膏方子时一愣。

卢夫人上前,“怎么了?”

卢晓佛将方子递给她,笑道:“至善送来的,他们可是送了我们一份大礼。”

卢夫人接过一看,“这个有什么用?”

“用处大了,”卢晓佛道:“你准备一些钱,我让管事去找一下城中的药商。”

他笑了笑道:“你就当是家里多了一个进项。”

但它又不止是一个进项,这门生意要是做好了,不仅解决现在村子里积存的梨,将来那附近的村落也能种植,是很多人家多了一个进项。

卢夫人忧虑道:“只是一张方子,不说我们能不能做出来,做出来后真的能卖出去吗?”

生意岂是那么好做的?他们家可从没做过药的生意啊。

卢晓佛笑道:“要是别人给的方子,我自然要斟酌一下,但这是周满给的,只要放出话去,多的是人上门来求,放心,这梨膏不愁卖。。”

卢夫人这才去。

卢晓佛猜得不错,这梨膏还没做出来呢,刺史府的管事只是找了几个药商放话,卢刺史手上有一张周满亲自写出来的膏方,他们便陆续表达出兴趣来。

待私底下打听到卢晓佛和白善曾是同窗,前段时间白善和周满出现在岭南,便在柳州被卢刺史招待过,于是药商们更加坚信那药方是周满写的。

几人不再犹豫,纷纷找上门来和卢家的管事谈梨膏的买卖。

一直提着心的卢夫人见状,长出一口气,忙让人去准备作坊和收购梨子。

阿山他们对周满的话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上山整理了一下乱糟糟的果园。

等了几天也不见人来,正要失望时,有自称是刺史府的管事带着一群人赶着车找过来,直接就要收购他们的梨子。

管事道:“两文钱一斤,只要是好的,你们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阿山眼睛一亮,推开人群上前,问道:“是周娘子让你们来的吗?”

“什么周娘子,那是周大人,”管事道:“知道周大人是谁吗?那是太医署前署令,如今遍布大晋的医署就是她开的。”

村民们惊叹,阿山的爹懊悔道:“哎呀,怠慢了贵客啊。”

管事道:“这梨你们到底卖不卖?我们主人家还等着梨做梨膏呢。”

“卖卖卖,两文钱一斤是卖的。”

这个价钱也是原先的客商鼓动他们种植梨树时承诺的。

梨膏做出来,很快就通过在柳州的药商们的手送往大晋各地。

两个月后,正是长安最冷的时候,皇宫里也采买进了一罐梨膏。

皇帝前段时间带着人出去狩猎,回来便有点儿咳嗽,太医给开了药,皇帝喝了两天,虽然好多了,却还是时不时的咳两声,于是底下的人便进献了这一罐梨膏。

皇帝看了眼吴公公送上来的梨膏,挑了挑眉头问,“这就是周满在柳州弄出来的东西?”

“是,”吴公公躬身笑道:“外头都说这梨膏好用呢,小孩子们生病了不爱吃药,这梨膏甜蜜蜜的,泡上两勺,他们都喜欢喝。”

皇帝嗤之以鼻,“良药苦口,这甜丝丝的梨膏能有多大用处?”

谷/span不过还是吃了。

不过,“朕吃周满的方子还需要从外头采买吗?一层接一层的检查也不嫌麻烦,让太医院自己做一些存着,皇后和皇子公主们若是需要,直接从太医院里取。”

吴公公笑道:“听说这是郡主送给柳州卢刺史的方子,是全新的,和现在外头的梨膏有一丁点儿不同。”

皇帝就静静地看着吴公公。

吴公公一看就明白了,躬身应了一声,退出去找太医院的郑院正。

郑院正:“要什么?”

“方子,秋梨膏的方子,”吴公公小声道:“陛下进口的东西,怎能从外面进成品呢?自然是太医院自己做着才安全。”

他道:“郑院正,您和郡主关系匪浅,这方子……”

郑院正:……谢谢,和周满关系匪浅的不是他,是他侄子。

他有些头疼,但还是应了下来,“请转告陛下,臣可以一试。”

回去后郑院正没有找郑辜,而是自己斟酌着给周满写了一封信。

周满收到信时,她正在写给杨和书的信。

通过她几个月的游走调查,她在岭南里圈了几块适合种植药材的地,具体的得太医署的人下来勘察。

周满问杨和书,可需要她和郑署令建议?

由她出面,杨和书这个上官更容易取得太医署的支持和信任。

毕竟岭南距离中原太远了,就算是周满这个前署令也不敢保证太医署的官员们一定赞同把药圃设在岭南。

结果给杨和书的信还没寄出去,郑太医的信就先到了。

周满拆开一看,啧啧两声,便一张白纸将梨膏的方子写下。

她想了想,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