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熔炉和解析提纯仪为他解决了单晶硅的材料需求,拿出第一片单晶硅母盘后,他便能用夸克仪批量合成。

随后他又纯粹靠图片记忆背下来的芯片制程结构,先直接手工刻录出1μ微米)的芯片,以及同样以硅元素为主的存储颗粒。

在3020年3月8日这个格外值得纪念的日子,陈大师硬生生靠着自己的手操,重新发明了386电脑。

理论上,他的手工刻制精度也能达到纳米级,但这个需要的注意力集中度实在太高,如此精微控制带来的疲劳感也贼吃力,稍微一个失误,就毁了整片单晶硅,全都得重来,也没办法批量完成。

所以他选择了这样的笨办法。

完成386电脑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简单很多了。

他的光刻机制程可以达到1n难点是在架构设计与机器蚀刻芯片时的自动化编程。

由于他把第一块手工硬盘做得很大,数据存储量高达数十g,他成功的将蕴含庞大信息的65n程架构输入电脑,并成功用最高制程为1n芯片机高射炮打蚊子刻出芯片。

酷睿系列出现了,再度革新电脑,提高算力和数据存储能力。

3020年4月7日,陈锋成功制造出晶体管密度为每平方毫米亿个的1n程芯片,流片成功率达到%,并在三天后组建出一台由七千枚芯片组成的服务器,同时也制造出了八层颗粒垂直结构的超大容量固态硬盘。

随后他再将自己的自驯化算法写入服务器。

自此,他手中掌握的人工智能算力再度恢复到2020年的水平。

这里面既有他本人聪明才智的功劳,同样也有zs菌残留基因的功劳。

为了防止1n片发生电子隧穿,他本来还需要开发新型绝缘液。

材料科学的开发难度自不必多言,他本以为这是个水磨工夫,得耗费很长时间。

结果他在外出狩猎,不断收罗动物体内特殊部位的基因信息时,意外发现一种蜗牛的油具备极强绝缘能力。

陈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测试了两块芯片,发现这黏稠得像非牛顿流体的蜗牛油还真能当绝缘液封装进芯片里,并且还有极佳的热传导特性,散热液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总之,耗时一个月,他将芯片制程的水平从1微米提高到1纳米,并组建了多并联服务器系统,可以基本应对他面前这艘舰船的计算需求了。

虽然这艘船的外壳盖板像打满补丁的裤子,各种探头如海胆般支棱在外,恍如宇宙乞丐,但这毕竟是自己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东西,陈锋甚是自豪,并果断将其命名为晨风一号。

看着晨风一号,陈大师心中的自豪感与满足感油然而生。

由于晨风一号的主要驱动力是被修复的反重力引擎,且没有护盾,所以不具备地外飞行能力。

但没关系,有这船在手,他现在能干更大的活。

略显凌乱的指挥舱里,手捧一杯浓茶的陈锋略感忐忑的摁下起飞按钮。

伴随轰隆隆巨响,舰船晃晃悠悠着缓缓升空,四处嘎吱作响。

毕竟半手工拼接成的东西,初次升空,总会有些部位嵌合得不是那么完美。

听着声音很唬人,但其实并不会散架。

晨风一号在空中悬浮了三个小时,再从汉州到大雪山走了个往返,宣告试飞成功。

陈锋则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将监测仪器面板上反馈的数据牢牢记在心中。

停下之后,他又穿上小型单人式多功能工程师穿戴装备,在星锋一号里上蹿下跳,到处修补与加固试飞过程中检测出来的不稳定部位。

他建造飞船的思路酷似当年苏维埃老大哥搞工业的风格,简称那里松垮补哪里,不求美观精致,但求能动即可,极有混沌算法的韵味。

还真别说,贼好使。

等他哪里不对补哪里的敲敲打打完一轮,再起飞时飞船里嘎吱嘎吱的声音少了很多,结构稳定性报警的部位也少了%。

第二次试飞顺利收官,再补。

3020年4月10日,第三次试飞结束,完全没了声响,报警次数也归了零。

看着被打满更多补丁的晨风一号,陈技师心满意足,再次给自己点赞。

穿越来此已近半年,陈锋一直忙忙碌碌。

为了庆祝飞船彻底稳定,他决定给自己放个假。

外面又下起了雨,但他却能舒舒坦坦的在晨风一号的脚架下摆好沙滩椅,再弄上电磁烧烤架。

在他旁边的金属桌面上是拆解得贼漂亮的整头牛。

两只牛角被他单独摆到旁边了,这是两大块生物电池,比狼牙更好用。

“小薇,给我做牛排,七分熟。”

躺沙滩椅上的陈锋摆摆手,如此说道。

他身旁摆着台高一点五米的履带式机器人。

机器人的两只机械臂颜色不同,一黄一蓝。

蓝色那支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