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充鼠雀喜与大争之世

大汉历二十年,八月二十八日。

曹参离开燕宫之后,直接来到周勃的府邸。

曹参有些担忧道:“税制改革可不是那么好做的,上次税改大汉差点无你的容身之地,这次你虽然权势大,还有天子支持,但依旧很危险。”

周勃笑道:“这次的税改不一样,某是为地方争取利益,大汉的郡守基本上都会支持某。”

而后周勃严肃道:“而且大汉的税制也到了不得不改的程度。”

周勃拿出一份他在陈郡乡村的调研报告说道:“这是陈郡,陈县柳河乡的数据,它下属8个村里,有1100余户,丁口万余,土地八万余亩。乡里在职小吏50人,抚恤伤兵10人,三老5人”

曹参拿着报告惊讶道:“这样一个乡邑居然吃光了二十余万石的田赋,几乎是吃饭财政。”

曹参位高权重,还真难以接触到乡邑一级别,他最多对县一级有所了解,他还真不敢相信,大汉的乡邑如此大胆了二十余万石的粮食,这足够一支万人大军吃上一年了,结果被一个乡的小吏吃光了。

周勃无奈道:“柳河乡已经是大汉最富裕的陈郡,最富裕的乡了,每年收取的田赋达到24000石,值七十二万钱。这其中里正,亭长,夫子朝廷每月俸禄500钱,24个小吏和夫子每年俸禄是十四万四千,乡邑游徼,蔷夫,仓吏,仓卒,文书,还有一家医馆,大夫一人,学徒三人,其中游徼,蔷夫,仓吏,文书每月俸禄800钱,这些乡吏二十二人,一年俸禄21万余钱,大夫俸禄1500钱,一年俸禄一万八,学徒三人,每年俸禄2万,朝廷每年给医馆补助3万钱,陈郡给每小学的补助1万钱,这一年就是8万钱,抚恤伤兵10人每年五万,仓储损耗三万钱,五名三老养老金一万二。就这样一个小乡邑,每年的正常开销高达59万钱。

但你当年在沛县也是做过小吏的,地方上的地头蛇不可能个个清廉如水,实际上柳河乡每年的税收甚至不够他们的开销。”

曹参道:“朝廷不是给亭长,里正,夫子土地,他们为什么还能领俸禄?”

当年徐凡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大汉的开支,对亭长,里正这些最基层的小吏多给100亩土地作为他们的俸禄,小学则有500亩的学田作为学校的开支。

周勃无奈道:“你没有发现柳河乡有1100户农户,但却只有8万亩田地,陈郡的田地早就不够分了,但陈郡繁华,随便打工也比土里刨食要强,当地的百姓又不想去南方屯垦,很多农户都是去城中当工匠,在本地甚至没有田地,而一户人口有七八人也是常态,甚至三代同堂十几口人也不在少数。而这些地头蛇为了多占田地,早早的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嗣,却还上报县城,说为了支持朝廷均田政策,愿意放弃职田,某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曹参了然道:“所以这些乡村小吏,没有职田之后,朝廷只能养着他们了。果然是苍充鼠雀喜,这些粮食朝廷难以运转,只能放在地方的粮仓当中,下面的小吏只怕把这些粮食看成了自己家的私产了。”

大汉是有两套税收体系为主,一套是收粮食为主的田赋,还有一套就收工商产业税,这其中工商产业税,容易征收,容易转运,大汉庞大的钱庄能以最少的消耗,把税收上来,但田赋却没有这样容易,体积庞大,转运困难,几大粮仓堆满了五谷布匹,食盐,糖等,朝廷一般囤积在地方,或者是就近发发卖,这就给地方小吏创造机会了。

周勃点点头道:“大汉开国已经有二十年,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不但给城市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在农村也造成很大的压力,中原地区的朝廷的制田已经开始大量瓦解。

柳河乡这样的虽然不是常态,但却很有代表性,朝廷收的田赋,大部分都进入了这些小吏之口。与其进入小吏之口,朝廷还不如减少田赋,同时精简乡一级单位,税收直接到县署,砍掉这些乡里的小吏,只保留一些福利设施。”

“而与此同时县署,因为产业发展政务多,人手不足,可以把人手保留在县一级。”

几年前天子就有减免田赋的想法,尤其是边塞贫瘠郡县的田赋,但田赋不单单是朝廷收入,也是郡县一级重要的收入,减少这笔收入,本就不宽裕的郡县财政会更加雪上加霜,天子也只能放弃这个想法了。

但周勃却记住了这件事情,他在江南巡视的时候,对乡村非常重视,走访了十几个乡村,江南的乡村还好,那些土地都是新开垦的,当地还处于朝气蓬勃的状态当中,很有当年大汉刚刚开国的几分气象,当地的吏员都豪气冲天的想要把蛮荒变成良田,所以大汉开国为乡村设置的职田制度,村村小学制度,医馆制度等等都有很好的维护。

但来到江淮之地之后,乡村就完全变样子了,一来这些是大汉最富裕的地方,人口稠密,土地自然不过分了,但城市富饶,本地的农户也不愿意去江南垦荒,各村里的地头蛇就看中了职田,学田这些土地,偏偏他们还利用大汉的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