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甲午之殇(第1/4页)
章节报错
批阅了相关文件之后,李福寿踱步来到大幅的东亚地图面前,这幅由欧洲人制作的东亚地图没有后世那么比例精准,但是能够大致的还原亚洲地区各国幅员及势力范围。
如今的朝鲜半岛地区被渲染成大清国的势力范围,而中南半岛已经变成法兰西的殖民地,打上了鲜明的印记。
李福寿的目光在中南半岛的位置停留好久,然后才转向东海方向,最后停留在朝鲜半岛北部,眼中露出凌厉光芒。
今天已经是1894年的9月25日,扶桑与清国的平壤之战已经落下帷幕,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几天中,清军残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9月21日渡过鸭绿江回国。扶桑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历史车轮沿着既定的轨迹滚滚向前,满清军队不出意外的还是惨败了。
复盘战争经过,让人嗟叹不已。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扶桑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间,扶桑国发动战争的阴谋昭然若揭,即便是迟钝如满清王朝上下,也感受到了对方的满满恶意。
此时,大清朝帝国龙辉还没有落幕,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强烈要求派兵朝鲜一战,以维护清帝国宗藩制度的最后体面。
然而。慈禧太后不愿意六十大寿为战争所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到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动企图保存北洋军实力的李鸿章,在光绪帝的严旨催促下,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
1894年7月16日,英日两国签订平等的《英日航海通商条约》,第一次赋予了扶桑平等国家地位。
1894年7月17日,扶桑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
7月20日,扶桑编成了以伊东祐亨为司令的联合舰队,随时准备寻衅。
同日,扶桑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要求48小时内答复,朝鲜王国继续敷衍扶桑,于是扶桑国决定出兵控制朝鲜政府,以找到与驻朝清军开战的“委托”。
由此可以看出;
伦敦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表现的那样中立,前一天签订条约,第二天扶桑国大本营就做出开战决定,如此重大的决策几乎等于赌国运,这难道是小孩玩家家吗?
不管别人相不相信,反正李福寿是绝不相信的,这里面肯定隐藏了他所不知道的阴谋,即便隔着数千公里,他也能闻出其中阴谋的味道。
相对于贫瘠的扶桑岛国,大清国真是太肥硕了,欧美列强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分而食之,伦敦在其中就起了极坏的作用,花旗国同样如此,法德意各国就没有一个好鸟,天下乌鸦一般黑呀!
第二点,扶桑国对此次战争蓄谋已久,所以在大本营决定开战后仅仅第4天就组建了联合舰队,开赴战场。
只有站在历史的风口,才能清晰的窥见其中的黑暗内幕。
李鸿章一直寄希望于欧美各国列强调停,极力避免战争,无疑是掩耳盗铃极为愚蠢的做法,为人所不齿。
周边一圈伙伴看似中立,其实早已经心照不宣的结成暗中同盟,,共同玩弄清王朝与鼓掌之中,这就是可悲而严酷的事实。
扶桑国只不过是被率先推出来的小卒子,用来试探清王朝还有几分元气,若是欧美列强都看清楚了,下面的事情自然不言而喻,就是一轮又一轮瓜分神州的狂潮,令这片大地彻底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中。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扶桑国不宣而战。
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
至此,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清朝在其宣战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是清朝的附属国,清朝是应朝鲜政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无可忍,因此“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第一阶段的中日甲午战争,自1894年7月25日起至9月17日结束,历时一个月另22天。
在此阶段中
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战役以清军惨败而告终,黄海海战则互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