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的射速是按照分钟来计算的,而对方拥有的火器也是如此,但是射速就望其项背了。

因为炮管越厚,散热效果就越差,所需的冷却时间也就越长,一般红夷大炮要十分钟才能发射一次,否则就有炸膛的危险。

很多外行甚至一些将领都误会炮手,以为这群蠢货装填都如此磨蹭,其实并不是这样,前膛炮虽然装填很慢,但也不至于慢到这个地步。

不论是攻铳、战铳还是守铳,重型火炮一个小时最多发射十二次,折合每五分钟一次,再快就直奔炸膛而去了。

平叛大军的迫击炮也需要冷却时间,不过一来有备用炮可以更换使用,二来由于炮管就是一层铁皮,而且口径很大,在风力不低的野外散热效果极好,做到每门炮一分钟发射一次完全没有问题。

一般来说,炮兵在采用半埋式发射状态时,都是在一次开火完毕之后,从坑里将炮管取出来,扔在一旁冷却,然后换上备用炮再行装填。

由一人负责装填弹药,另外一人负责检查发射过的炮管情况,即使发现炮管已有裂缝,炮兵也可以直接选择弃之不用,没必要继续冒着风险进行发射。

对某太子来说,迫击炮使用过度就可以随时放弃,真要是炸膛的话,只要不伤到炮兵就行了。

算上材料、打造、运输等环节的所有成本,一门炮还花不了五两银子,一次采购一万门都可以做到。

某太子事先许诺杨文岳,为其部队每天补充五十门迫击炮,这个供给速度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前线作战部队的需要了。

大同城内也有兵工厂,但其生产效率绝对敌不过某太子所推崇的“超级无敌大铁桶”……

所以面对如此高效的持续炮击,“前晋”守军都被轰得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在初期的巅峰状态时,迫击炮部队可以达到十倍于红夷大炮的射速。

某太子让虎大威所部这么开火,就是要展现出三板斧的效果。

己方就算一天之内打废了两百门迫击炮,也不会让城内的守军好过了。

你们要是能扛住,那算你们厉害。

你们要是扛不住,就该知道何去何从了。

战斗结束的越快,死伤的士兵就越少,便能节约数十万两银子的抚恤金。

对不明觉厉的“前晋”士兵来说,这种速度的轰爆堪称是一场飞火流星般的天灾。

大家感觉自己刚躲过一次浩劫,在犄角旮旯稍稍喘上一口气,第二波横祸就风驰电掣般的打过来了。

这种可以爆炸且碎片四溅的铳弹简直就像地狱来的魔鬼一样可怕,在一瞬之间便可夺取十数人的性命。

尤其是负责在和阳门瓮城一带驻防的守军,在轮番的炸药包洗礼下,多数士兵已经被轰得斗志全无,精神涣散。

不论对方还发不发动如此强烈的炮击,他们都再也撑不下去了,哪怕不受伤,一个个也变得目光呆滞,神情没落。

看见那些被炸得体无完肤,痛苦到生不如死的同伴,众人便全然没了抵抗下去的念头了,不然早晚都得落得同样的下场。

很多都丢掉兵器,解下系在脖子上的青色围巾,抓在手里挥舞着,从和阳门的废墟上跑出来向对面投降。

王朴的亲兵卡死在主城城门那里,不让他们轻易后撤,要是执意过去,还会被弓弩与鸟铳射杀。

既然横竖都是死,那还不如干脆投诚算了,跑出去说不能还能捡条狗命活下来,让那些亲兵去给总戎大人守城吧。

“城外的兄弟,我等真心归降,切勿伤害我等!”

这些放弃抵抗的“前晋”步卒扯脖子在向对面呼喊,生怕自己被敌军一不留神给打死。

在关乎生死的时刻就要套近乎了,最好能遇到口音相近的老乡,这样就有机会活下来了。

降卒的生死,普通士兵说了不算,只能由主帅来决断,但起码不能在这里被射杀。

“莫先开火!看看再说!”

在护城河边的盾车之后的把总也瞧见了这些跑出来的家伙,没看到对方手持兵刃,便号令手下不要轻举妄动。

里面的敌人能主动出来投降,那就再好不过了,省得他们二次攻城了,就是不知道是真是假,到底能有多少人出来。

要是大同城的叛军被轰得土崩瓦解的话,最好都从城里滚出来,只出来千八百人,那真是冰山一角了。

攻城部队是不想轻易放弃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和阳门的,但是身后几百米开外的炮兵是无法辨别敌我目标的。

更何况炸药包的轰击范围很大,榴弹在十步之内可以对任何喘气的人畜形成杀伤,步卒可不想被自己人发射的铳弹给撂倒。

只能先行退到河边,然后打出一枚绿色烟花,也就是信号弹,意思是需要炮火支援。

后方见到信号弹,便会让各支炮兵部队开始火力覆盖,只要能落到城内就算是完成任务。

在数百门火器的轰击之下,大同东侧瓮城几乎被炸得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