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火药改进(第1/2页)
章节报错
沈浪这阵子除了兵仗局,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生产火药的安民厂了。
但是,安民厂离宫里就比较远了,毕竟火药这玩意儿比较危险,不但要远离皇宫,还要远离居民聚集区。
安民厂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恭厂,因为天启大爆炸这事,为了安抚民心,不但厂址都迁了,连名字也改了。
天启大爆炸之前,王恭厂在内城的西南角,大爆炸之后,就迁到更偏僻的西北角了,并改名为安民厂。
从西安门出皇宫,经西安门大街到西四牌楼南街北上进入西四牌楼北街。
一直到新街口左转进入西直门大街,在日中坊的西北角,就是安民厂了。
路途遥远,沈浪自然不可能走路,一直呆在马车上,但是他还是不时的挑开帘子看看周围的街景。
之前沈浪主要是呆在皇宫或者距离皇宫非常近的繁华地区,对京师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并不了解。
可这次仅仅通过马车上的走马观花,就让他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没想到一国之都城居然会是这般景象。
西四牌楼一带算是京师的繁华大街了,可即便是这样的大街,也与一国都城的形象显得格格不入。
苍蝇乱飞,污水横流,不时的能闻到各种臭味,衣衫褴褛的乞丐穿梭在人群中,传出各种咒骂和尖叫声。
偶尔有客人扔出一块吃食,一群乞丐便不要命的上前疯抢。
完全不顾这块食物是否掉进臭水沟或是沾上什么不洁之物,直接住嘴里塞,引得一群人哄然大笑。
他们互相之间争抢得凶狠,却不敢一起去抢那些食客的食物,沈浪摇头叹息的同时,又觉得悲哀。
由于环境吵闹,有人没有注意到车队经过,不小心冲撞了过来,随行的护卫直接一鞭子抽过去。
之前还在嘲笑乞丐争抢食物的人,惨叫一声之后连忙跑开,还不停的谄笑赔礼。
走出西四牌楼北街,街景就更显荒凉,已经很难看到衣着光鲜的人了,满眼几乎都是衣衫褴褛的流民和乞丐。
他们像是没有感情的丧尸在游荡着,仿佛随时都会倒下一般。
只有看到官家的马车过来,才活了过来,连忙避开。
一些人甚至是直接窝在一个角落处一动不动,哪怕旁边是一个粪堆也毫不在意。
更夸张的是,沈浪居然看到一具尸体就倒在街角没人处理。
沈浪之所以确认那是一具尸体,是因为在经过的时候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尸臭味。
那尸体只用一块破席子盖住了上半身,一半的腿部还露在外面,赤着脚,苍蝇围着尸体乱飞。
而周围的人显然对这种场景习以为常,麻木的来来往往,对周围的一切都熟视无睹。
看来,负有疏理街道职责的五城兵马司也废了。
沈浪已经没有心情再看下去了,直接将帘子放下,任由马车将自己带往安民厂。
在安民厂,沈浪也安排了一个心腹进来监督管理,并将兵仗局的福利改革方针也搬了过来,同样是引起了极大反响。
当然,带来福利的同时,沈浪自然会对安民厂的技术、管理、品控方面同样要进行一番改革。
由于管理混乱和腐败,安民厂生产的火药品质不但不高,反而在搬迁和改名之后发生了多起爆炸事故,安民厂一点都不安民。
事故率如此高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善、操作方式不当等造成的。
而作为后世人,对危险品的生产、存储、运输等等方面,沈浪肯定是知晓一些的。
为了防止自己有什么遗漏,他还特意回去查了不少资料,准备将管理规范全面推广下去。
除了生产规范的改革,沈浪对技术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首先重要的一点,便是将火药的最佳配比推广了下去。
虽然大明的火药配比已经接近最佳比例了,但还是有一些差距,最佳比例应该是硫磺占一成,木炭占1.5成,硝石占7.5成。
现如今安民厂生产的火药质量不高的原因,除了管理、腐败等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材料的不够粗细,加工工艺也有些缺陷。
正史中,清廷就是因为将大明的火药工艺继承了下来,没有多大改进,才导致火药质量上与西方列强差距很大。
其中一点就是对原料的加工不够精细,然后在捣磨、碾磨、混合等方面的工艺与西方皆有较大差距,因为那时的列强已经开始用各类机械了。
而清朝和眼下的大明还是用木臼、木槽、木杵、圆筒等相对原始的工具操作,自然是效率低,产品精细化也不够。
现在的沈浪也没办法一下子让安民厂拥有各种机械,但是却可以对其工艺进行一定的改进,主要是借鉴《火器略说》里的记载。
这是一本晚清光绪年间出版的书,其中在火药制造方面向列强进行了学习,对工艺进行了改进。
虽然依旧无法达到19世纪列强机械化生产出的火药水平,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