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大经筵

很多人都在说科学,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却不知道,为什么问这个为什么,却是更重要的。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古人发展不出科技,乃是古人不够聪明吗?不,是他们根本没有从这个方面想过。

而此刻贝琳大脑之中,却响起一个又一个为什么?

对蒸汽之理的无数种疑问,几乎让贝琳无暇思考别的东西。

第一次,贝琳在一种使命感的驱使之下,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

就在这个时候。

却听见外面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贝琳立即从内心之中的悸动清醒过来,正要看看外面是谁这么大胆,却不想门帘一掀,一个身穿蟒袍,手拿拂尘的无须中年太监走了进来。

贝琳认识此人,整个大明而今能身穿蟒袍的太监只有一个,那就是怀恩。上一个有资格穿蟒袍的太监,刘永诚病逝之后,太监之中,就没有人能与怀恩抗礼了。

即便是内阁大臣们也对这位太监以礼相待。

贝琳立即拱手行礼,说道:“怀公公,您这是?”

怀恩向贝琳点点头,目光却落在吴与弼身上,说道:“吴先生,陛下有请。”

吴与弼没有说什么,只是振衣而起。准备跟随怀恩走。贝琳却有些担心,小心翼翼的问道:“公公,陛下何事召见先生?”

怀恩正想对吴与弼示好,他在朱祁镇身边这么多年,很少见朱祁镇这么高兴。知道这吴与弼定然是非比寻常。笑道:“却是陛下看了先生的文章,大为激赏,为先生开经筵。请先生去。”

吴与弼面色不变,心中暗暗深吸一口气。

此时与他当年进京时候的遭遇,可谓天壤之别。当然了,吴与弼对自己的际遇并不是太在乎的。

他更在乎的是理学的传承。

虽然或许很多人认为,经过吴与弼发挥的理学,已经不是理学了。比如薛瑄的徒子徒孙,毕竟薛瑄一脉,或许不能故步自封,但是却想来讲究传承。

而吴与弼的学问多为自悟,故而吴与弼心中并没有什么条条框框。

但是吴与弼始终认为,理学的精髓不变,自然是还是朱子学。

“数年之功,在于今日了。”吴与弼心中暗道。

在思想的战场之上,二年前,皇帝将理学给打下神位,而今能不能回去,就要看今日的表现了。

吴与弼回到京师之后,先是沐浴更衣,斋戒数日,才等到了日子。

这一次,朱祁镇经筵的地点,还是文华殿。

营国公郭登,与内阁首辅刘定之为经筵大臣,后面还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枢密院诸勋臣,翰林院一些学问大家。

全部挤在这里。

经筵是有一定之规的,谁主讲,谁次讲,等等。

而今一律取消了。朱祁镇将舞台让给了吴与弼。

这与其说是朱祁镇的经筵,不如说是吴与弼的舞台。

吴与弼一身深衣缓缓而来。行礼之后。朱祁镇起身向吴与弼躬身一礼,然后吴与弼就开始讲他的理学外王之道。

他围绕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纲,诠释理学精义,他将这十七个字,分为两个层次。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是一个层次。

是在个人的修养层面,几乎对朱子的精义没有什么改动,唯独多了吴与弼个人的一些感悟而已。

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是另外一个层次。

吴与弼与王阳明一样,在格物致知上与朱子不同,将贝琳的种种研究,列入格物致知之道,并加上很多致用之道,从而知天理治国之道。

朱祁镇听了也不由暗暗称赞。

这一套体系,最少朱祁镇看来,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是很有说服力的。

只要有这一套体系,朱祁镇用起来就能省了很多心思。

只是吴与弼洋洋洒洒数万字讲完之后,事情却并没有完。

立即有人向朱祁镇请示之后,出来辩难。

刚刚开始的时候,朱祁镇还能听懂说的是什么?比如说贝琳这种格物致知到底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圣君之道在吴与弼的体系在什么位置?

等等。

但是很快就变得形而上的地步。

比如气理之争,这个问题,在宋代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论题,在这个时候重提出来。

但是吴与弼丝毫不惧,将所有人都驳了回去。颇有舌战群儒的气质,吴与弼几十年儒学功底,绝非是假的,各种学说信手捻来。在座各位也都是科举出身,一等一的人物,但是在吴与弼的面前都败下阵来。

只是朱祁镇一直没有说话,他却看出了吴与弼这一套理论的破绽之处。

当然了,不是朱祁镇在儒学上的造诣胜过这些大臣,而是他学习的一套体系与儒学体系是根本不同的。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