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大明的金银流向

汪岳说道:“既然贵人如此看重小人,小人也就冒昧了。”

汪岳沉吟片刻,说道:“其实银荒之事,几年就有了,只是北京情况要远远的好过其他各地。因为北京是天子脚下,南北要冲之地,天下金银皆汇集在此。”

“朝廷每年赋税过千万之数,从各地聚集在北京,而这些赋税大体从南而来,用之北方,之前与瓦刺交战多用于经费。而今却也多用于北方水利驰道之用。”

“总体来说,这十几年从来是南银北送。”

“京城大军数十万,少府之下数十万,乃至于官员小吏,数不胜数,我估算一下,一年朝廷发给北京上下的银两,就有近千万之数。”

“故而,北京之银,在整个天下来看,已经是最多了。”

“今年北京银荒,其实是南方银荒波及到北方了。”

朱祁镇一听,心中震动非常。细细咀嚼,却不无道理。

虽然大明南北货物流通从来不少,通过运河,海运,还有寻常陆运。北京附近的经济圈,与江南这一片大明最发达的经济圈,并非没有交集。

但是总体上来说,汪岳说的并没有问题。

从朝廷拨款而论,除却之前南方几场战事之外,都是用于北方。

这也是朱祁镇有意平衡南北的政策。

但是他却忽略了这一点。

那就是而今的中国,其实不能视为一个整体的完整的市场。

南北之间的交通与地域差距,将整个中国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而大明政府,却是其中最强大的经济体。

政府的举动与倾向,自然决定了白银的聚集方向。

当然了,这种自然的商业贸易,也会纠正一下,比如北方就从南方卖进大量的货物,布匹什么的。

这也能让白银回流。

但是这种回流并不是完全平衡。

正因为汪岳的钱铺非常大。各种网点之间的交流才能让汪岳有这样的认识。而大明朝廷之中,却很少有人有这么方面的意思。

从而也让朱祁镇更加相信汪岳的论断。

那就是银荒这种现象,其实早就在南方表现出来的,只是波及到了北方,波及到了少府的基本盘。

这才被发现。

而大明各级政府,从县一级,府一级,省一级,到中枢一级,根本没有这个想法,除非闹出大事了。

才会发现。

毕竟太祖皇帝所建立的大明体制,本身就是想将大明建立成为一个大农村,这些金融方面精细的波动,根本不在朝廷的监控之中。

朱祁镇说道:“先生以为该当如此处置?”

汪岳说道:“臣以为,首先重申禁止金银外流。加大铸币量,臣听闻日本金银不少,而今日本以定,已经加大贸易,从日本得到金银。”

朱祁镇说道:“这两件事情已经做了。”

日本一事就不用说了,而今禁止金银铜钱外流的命令,在宋代都有,而在明初,更是连海都禁了,这个自然也在禁止之列。

而发现银荒的苗头。

内阁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这个。

其实,真要说起来。

金银作为货币,到底是流入的多,还是流出的多,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话题,毕竟这个时代的统计数量总是不够的。

但是大体上来说,大明外贸商品,主要是盐,铁,布匹,丝绸,瓷器,还有些其他的奢侈品。

包括金银器。

不过,历朝历代,一旦有了钱荒,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命令。

汪岳沉吟片刻,一咬牙,先行一礼,退后几步,来到柜台之上,找了一个张字据,双手呈给朱祁镇。

朱祁镇一看,这是一张当票,而是活当。

当的是一个银壶,作价三百两,折价一百五十两。

朱祁镇不知道汪岳是什么意思。

汪岳说道:“这种当票,从来是一式两份,钱铺一份,主家一份。但是很多时候,这当票可以直接当一百五十两银子来用。我虽然已经不当掌柜的,但也看得出来,这个宅子,最少转手了五次。”

“都是拿一张当票当银子用。”

朱祁镇哪里听不出来,他的言下之意,朱祁镇冷冷的说道:“大胆,宝钞之事,这才过去几年,你敢说这个事情?”

汪岳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面之上,说道:“大人明鉴,此事不是宝钞,只是店中有几分就能出击几份庄票,以此来代替金银。”

朱祁镇岂能不知道,汪岳言下之意,不就是用一分本钱,发出几份的庄票,只有经营得当,是决计不会出问题的。

其实,朱祁镇心中未必没有这个主意。

但是他找不到办事的人。

而看汪岳此人,能白手起家有如此大的产业。是一个合用的人才。

他沉吟片刻,说道:“有一分差事,适合你做。少府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