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修律vs修例

朱祁镇心中暗喜,说道:“先生的意思是?”

李贤说道:“大明律乃是万事不易之经,而今当以例补律。”

朱祁镇微微皱眉,说道:“你的意思是修例?”

李贤说道:“正是如此。”

例是什么?就是具体的案例,也就是某一类案件,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规范,以后的案例,就按照这个案例而进行判决。

就好像是英国海洋法系一般。

当然了,这种思想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的,在汉代大臣都喜欢引用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指以前发生过的类似事件,引用当时的决断。

朱祁镇立即觉得自己想法扑空了。

首先,修例上面的主动权不会在朱祁镇手里。

因为朱祁镇很清楚,在具体执行层面,选一个具体案例成为一个标准。这一件事情,刑部,三法司毕竟容易操作,朱祁镇却并不容易操作。

如果说修订大明律,那么就是当世最重要的事情,朱祁镇可以将这一件事情放在翰林院之中,而翰林院是距离皇帝最近的衙门之一,朱祁镇可以确保自己对翰林院的影响。控制大明律修订的走向。

但是如果是修例,那么在什么衙门就不好说了,很可能是三法司联合修订。

当然了,例也不仅仅是具体案例,也有低于律的,法律文件。在现在称作司法解释。

但是总体上,李贤已经秉承他的原本的“救弊”的思想,并不愿意在大明律上动刀子。

朱祁镇心中一瞬间想了很多。

说实话,他也不想再僵持下去了,白莲教的事情还是小事,不过疥癣之疾。但是如果再不能安定百官之心,弄出其他事情,可就不好办了。

毕竟,而今大明还同时做着这么多大事。

无论是清丈土地,改卫为县,修建水利,等等等。都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让朱祁镇如此罢手,朱祁镇也不大愿意,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修例之事,缓不应急,放放在说吧。先将其他事情处理了。”

李贤立即说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镇说道:“有一点先生说的对,律法有不足,总是要弥补的。”

李贤心中一愣,顿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刚刚的话可没有这个意思,但是硬要被朱祁镇引申到这个意思上,却也不好否定。

因为朱祁镇所说的是事实。

毕竟如果大明律真的没有一点问题,为什么朱祁镇要大明律判决,三法司不能接受?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李贤也是明白的,两人的主要分歧不在这里,而在是要大动干戈,还是要小小修补之上。

李贤只是说道:“陛下英明。”

朱祁镇说道:“大明律,乃是大明治国之经纬,不可不慎,自然不能轻动,但是如此各方争议,总是要平息的。否则岂不是说朕处事不公。”

李贤心中暗道:“哪里有什么各方争议?”

如果皇帝的意见流漏出去,自然会有人来捧臭脚,所以李贤为了防止外界思想混乱,他竭力压制内阁与皇帝之间的矛盾。

即便上这矛盾还在暗流之下。大家只是看着内阁似乎有分歧,并不知道这分歧其实是与皇帝有关的。朱祁镇同样如此。

也捂着盖子。

有什么事情闹大了,反而双方都不好下台。

要知道一个得力的内阁班子,朱祁镇也不是太好找替补的。

所以而今其实上没有什么各方争议,但是皇帝说有了,那一定有各方争议的。

朱祁镇接着说道:“不如先将各家犯官压入锦衣卫看押,京察就到此为止吧。”

如此做,朱祁镇是为了安定人心。

这一次京察,内外震动很大,不过很多地方也没有多查,想来除恶务尽是做不到了。不过朱祁镇也明白,真要想打扫的干干净净的,估计反而有反作用。

这一次之后,朝廷内外大概能维持几年清净。

就此打住,也算是到位。既然京察结束,下面官员们,也不会担心火再往他们身上烧。

李贤松了一口气,他自然知道其中奥妙,说道:“陛下英明。”

朱祁镇说道:“不过,已经入诏狱的人,总要是论个分明,不如这样吧,将这一件事情写在邸报之上,明发天下,令百官都可以上书言此事。”

“总要一个让全天下信服的处置办法。”

朱祁镇这一招,一下子将李贤打懵。

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李贤作为首辅,也是传统文人士大夫出身,资治通鉴几乎就是案头书,历代故事,也都是明了之极。

但是朱祁镇这一招,却让李贤一时间没有理清楚用意何在?

他并不觉得百官上书议论此事,就能有什么变化。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具体的利益,想想就知道,那一方面处置对他们有好处。

李贤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