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哪朝哪代。

文强则国盛,武强则国强。

换而言之,人才乃是立国之本。

若是人才凋零过快,即便国家再强大也没什么卵用。

毕竟再大的家业,也敌不过几个败家子的轮番祸害。

所以说,人才的多寡是足以撼动国之根本的。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时期,人才的选拔无外乎是通过推荐的方式。

在出现了科举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的雏形之后,民间的人才方有进入朝堂的机会。

可是对于百姓而言,培养出一个官的成本远远要比培养出一个农夫的成本高的多得多。

况且,百姓温饱尚且成问题,怎还有那闲工夫闲钱去培养自己的儿子读书写字?

就算省吃俭用不吃不喝的培养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做上官位?

而这些坐上官位的人,又有几人能将原来的投入收回来?

总而言之,言而终止,不过一句话。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往往都是损失大于回报。

而这种明知道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的事情,又有几人会去做?

也是因此,才会出现之前那般只有世家地主家才会出人才的定律。

而也因为这种定律,导致世家独霸朝堂,甚至有些朝代的君主都成为了世家的玩物。

同样,对于人才的培养与运用,也是封建时代一直到结束时都没有迈过去的坎。

但今时今日,李承乾就要对这个时代最大的牢笼发起冲击。

他就是要冲破这牢笼,打破这时代的定律。

让每家每户,都有出产人才的机会。

你说你吃不饱饭,不想再多花钱培养你儿子,可以。

只要你儿子上学,我帮你养儿子。

你说你没钱供你儿子读书,可以。

只要你儿子不是傻子不是瘫子,他来上学,我就不收一分钱。

如果他成绩好的话,甚至我还会给你钱。

这般好事,李承乾就不相信这世界上的人不动心。

而长孙无忌一开始时显然也是没明白李承乾的所作所为。

但听闻了李承乾的一番话之后,他也是恍然大悟。

所以,他才会与李承乾说,他永远会支持李承乾。

而有了他的支持也就够了。

最起码在朝堂上能有几个人为自己说话,那就行了。

毕竟现如今的李承乾可不是原来的那个混世魔王了,他是大唐的太子,他需要顾忌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了。

不论是皇家的脸面,亦或者是自己母系家族的脸面,亦或者是自己的脸面,他都需要注意。

所以,他必须得找来一群拥护者,支持自己。

而母系家族的支持,那自然是首先就得获得的。

……

次日。

李承乾本打算拿着李世民给自己诏书,去往长安城外为自己的学院计划选个地点建设学院。

但人算不如天算,还没等出门,李世民就上门了。

进入房内,李世民的第一句话就是:“走,跟我去趟天牢。”

“天牢?”

李承乾满脸莫名其妙的问:“去天牢干嘛?”

“陪我去看看他。”

李世民也是叹息一声,直道:“我自己,不太敢去,也不太想去。”

闻言,李承乾也明白了。

他当下便道:“行,那我就陪您走一趟。”

李世民还能去看谁?

肯定就是李恪了呗。

叛军中的将领们,都是被李承乾一起带回长安城的。

而这几日,那些叛军也都正在遭受着审判。

至于那些没有遭到审判的,自然都是被关在天牢之内。

而作为叛军主脑的李恪,固然身为皇子,但却也不能幸免。

毕竟这场叛乱,就是在这家伙的牵头之下才炸起来的,也让那么多人因他而死。

所以,饶是李世民想徇私也得好好合计合计民间的反应。

毕竟,如今的大唐已经经历了一场叛乱风波了。

李世民可不想在短时间之内,再引发其第二场大规模的风波出来。

不过,李恪毕竟也是李世民的儿子。

就算这家伙不是嫡子,但就凭外人一句他是最像李世民的儿子,李世民对他的宠爱还能少了么?

只不过,有一些宠爱没有流露在表面上而已。

天牢内。

阔别多日,李承乾与李世民见到了这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以及自己的亲儿子。

不过此时的李恪哪里还有那个昔日的蜀王风范?

蓬头垢面的不说,浑身上下的衣服也都是破烂不堪。

而这些自然不是李承乾授意的,而是在入城时被那些暴怒的百姓给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