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工业移植(第1/1页)
章节报错
风雨
全文字无广告
工业移植
“诸位,我可以解释几点理由,使得这项合作可以让德国工业界挽回损失。
第一,中国是一个亟待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人口接近5亿,差不多相当于欧洲人口总数的60%,但绝大多数工业品的人均产量只有欧洲的零头,这是一个庞大而拥有丰富潜力的市场。在欧洲主要强国成为一片废墟的当口,诸位还能去哪里开辟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市场?而且还是免除关税的——这些资产到中国后就将变成中国的民族企业,完全享受零关税,既然德国的军事失败已不能避免,工商界是德国复兴的唯一希望所在,在战后各国经济衰退、德国殖民地完全丧失而且还将失去传统市场的情况下,诸位难道不珍惜这样一个近乎对德国独家开放的市场?表面上看,这些资产折价入股以后似乎是贬值了,但考虑中国的巨大潜力,将来可以分享的蛋糕也扩大了。某些时候,大蛋糕上的一小块也会胜过小蛋糕上一大块。
第二,其次,有没有各位的合作,我们一样能够完成资产转移的任务,难道没有诸位的指挥与管理,这些设备或者资产就会陷入瘫痪?各位比我更清楚,德国战败以后有多少中高级军官到中国任职——这个队伍每天都在扩大,除职业军官以外,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大学教师、科学家、工程师、技师,但他们飞速缩水的积蓄以及少得可怜的薪水根本不足以维持一家每日三餐。在这样一个绝望的时候,你们还会认为他们会拒绝为一个能够提供体面生活的国家服务?真正维系设备和资产运作的,我坦率地说,不是这间屋子里的诸位,而是那些满身油污,却有丰富实践和管理经验的工程师和基层管理人员。这样一个机会,完全是德国工商界摆脱可怕命运的契机。如果和诸位的谈判破裂,我们在购买设备和资产以后,完全可以依靠这些中下阶层来完成运作,了不起再从美国聘请一些管理者罢了,对我们而言,这样做只是增加了麻烦,对诸位而言,却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第三,中国在大战前与德国有着良好的关系,在战争中,中国的国民感情是倾向于德国的,甚至在德国失败后,中国人民依然抱有对德国的同情,德国的知识阶级、工商阶层到中国后不会遭到仇恨的目光,这是双方友好合作的必要基础。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听说贵国好几位最顶尖的科学家拒绝英美的聘请,反而竞相乐意为中国效力。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协约国对德国的防范却不会放松,英美等国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必定会限制德国在军备研究领域的投入与设备更新,这些在德国本土做不到的事情,与中国却可以轻易摆脱桎梏。就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来看,(本章未完,请翻页)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