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归途(十七)(第1/2页)
章节报错
漠蒙的事情,已经木已成舟,赵智无可奈何,只能派遣礼部尚书秦安明为使者,出使漠蒙草原。
外部局势的巨变,磨掉了赵智最后一丝耐心,他不在有任何犹豫,以极为强硬的态度,开始对朝堂进行大力整顿。
有意思的是,局势的转变,竟是从杨炳林这里开始。
承平九年,七月初五。
朝会一开,赵智当即下诏,任命杨炳林为吏部左侍郎,参知政事,接替已故杨吕望的一切职位。
随后,监察御史贺庭宣,第一个站了出来,弹劾御史台主官,御史中丞夏准,吴凡白被杀,他身为御史台掌印主官,竟是没有上书言事,实乃有亏职守。
对于贺庭宣的弹劾,赵智当即表示赞同。
吴凡白被杀之后,出于各种原因,朝堂各方势力有意忽略这个问题,所以已经被慢慢淡化下去,如今贺庭宣重提此事,并且得到赵智的积极响应。
这次朝堂,因为李勋被刺之事,很多人都是紧张到了极点,跟李勋有关的人,或许就那么几个,但就这几个人,却是能够牵连出更多的人,借力打力,这是赵智一贯的手段。
葛涛脸色阴沉,目光时不时看向不远处的杨炳林,心中充满了恨意。
葛青峰曾经花钱买凶刺杀李勋,这件事情,最后被捅到了皇上那里,赵智因此动怒,命人彻查,最后得知乃是北江会所为,而这个组织,赵智又岂能不知?
当时的葛涛,亲自求到杨道嗣那里去,最终的结果是,赵智给了杨道嗣面子,没有处置葛青峰,但是葛青峰的父亲,晋阳府府尹葛鸿,则是被调往岭南,仕途,从此一蹶不振。
事情结束后,葛涛前去感谢,杨道嗣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恨意可以沉淀,但不会消失。”
当时的葛涛并没有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如今却是终于明白了,杨道嗣以利益换来的原谅,并不是消失,赵智只是把这股恨意与愤怒,沉淀在了心中,一旦有机会,这股恨意,赵智将会把它拿出来,彻底的释放,如今,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今日朝会一开,赵智立即封赏杨炳林,随后,也没有先说李勋被刺之事,反而是重提吴凡白之案,葛涛已经猜到了赵智的意图,他这是准备全面整肃朝堂了。
先行封赏杨炳林,这很有可能,赵智与杨炳林已经达成某种协议。
重提吴凡白之事,则是准备打压翼王,随后便是以李勋被刺为借口,整肃另外一派。
事实上,吴凡白的事情,虽然表明上被众人刻意淡化,但暗地里,赵智一直命人暗中调查,最终得到了很多情报,都是关于翼王的。
整个朝堂的进展,也是如葛涛所料。
吴凡白的死,一旦被拿到明面上来说,那就有太多太多东西让人震惊了。
五年的代州刺史任职,挪用、亏空达三百五十万两之巨,从中受益之人,很多很多,晋阳防御使王世安,晋阳府府尹伍文奎,兵部右侍郎詹台易桓,代州原刺史周元辉等等...
随着一件件证据被拿出,赵智当场勃然大怒,下令罢免涉案官员,一切职务,押解回京,交由有司审讯。
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翼王主政河东之后,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出了事,翼王自然难逃干系,翼王脸色苍白中,跪地请罪。
赵智注视他良久,最终还是给了他一条活路,只是免除一切职位,禁足翼王府。
接下来,则是李勋被刺之事。
葛青峰暗中买凶行刺朝廷大员,证据确凿,赵智当即下诏,命当地监管刺史府,将葛青峰就地斩立决,其父,岭南观察使葛鸿,则是被革职,押解回京,交由刑部与大理寺审讯。
而葛涛本人,知情不报,刻意隐瞒包庇,被罢免一切职位。
牵连其中的还有参知政事姚固,刑部左侍郎秋言,兵部左侍郎解函等十余名大臣。
这场朝会,整整持续了三个时辰,散会之后,许多人都是脸带凝重之情。
他们知道,赵智起的这场政治风暴,因为漠蒙与吐蕃的变局,时间或许不会太久,但其猛烈程度,将绝对史无前例。
政事堂的九位相国,除了秦安明出使漠蒙,不在之外,剩余的八位相国,脸色都是非常沉重,绝大多数,都是在散朝之后,疾步离开,他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去思考,去思考如何应对接下来,更加猛烈的风暴。
户部尚书贺中楷,吏部右侍郎郑仁杰这两位相国,在出了皇城之后,则是走到了一起。
“中楷兄,去我府上喝喝茶吧。”
贺中楷沉默中,最终摇了摇头,什么话都没有说,转身进了马车,离开。
吴凡白亏空挪用数百万钱粮,数字如此巨大,他身为户部尚书,难道就没有一点察觉?说出来,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信,贺中楷现在很后悔,自己始终保持的中立姿态,到了如今,终于是遭到了赵智的猜忌与不满。
也就在这次朝会结束的五天之后。
承平九年,七月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