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工具人会州医院(第1/2页)
章节报错
时间来到了1984年5月,
论文发表后,国外医疗界同行的反应还没有传送过来,但卫生部已经忍不住要派考察组下来了。
而且这次考察组的级别很高,在卫生部副部长邹多宏带队,邹部长做为卫生部n位副部长之一,日理万机跑到之江,相当不容易啊。
另外,协和医院的徐光宙教授、北大三院的桑才华教授、友谊医院的谢青教授、朝阳医院的王晓稼教授、天坛医院的张沂平教授、华山医院的秦涛教授、瑞金医院的王三运教授等全部参加。
这些可都是国内消化科方面的学术权威和大拿。
这么说吧,内科教科书消化系统篇就是这群人主编的,这要是在2020年,这群人挂号费都是2000元起步的,还得抢。
所以说这些人几乎就是国内消化科方面的祖师爷,后世的那些技术大拿,全部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
就这个会议级别,不但是越州市,也是之江省卫生系统有史以来第一次。
这次下来,不但有卫生部领导,连同之江医科大学校长马建龙、卫生厅厅长曹利满、之江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向彦洪等省卫生系统大佬一同前来。
这下好了,顾院长跟发了疯似的全院总动员。
“对,横幅一定要挂正了,不能歪。”
“这个角落有灰尘,你们是怎么搞卫生的?赶紧的。”
“鲜花,缺少鲜花,总务科干什么吃的?现在还没有准备好!”
做为总务科科长,陈夏已经被指挥得跟条狗一样,路过消化内科病区的时候,宣主任正吹着口哨,带领着全科医生护士在擦玻璃。
宣永达的心情简直就是美美哒。
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在50岁的时候还能遇到这种好事,居然成为了一项国家级课题的共同研究者,并且4篇论文都在《柳叶刀》和《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
就这种成绩,在之江省他如果说自己是第二,全省没有一个医生敢说是第一,什么省一院省二院,那都是浮云。
而且他也创造了一个第一,第一个在国际核心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这个可是足以载入史册的。
(陈春已经被他选择性遗忘了)
而且不仅是他宣永达在省内是no1,同时越州人民医院消化科领先省一院一步,开展的幽门螺旋杆菌临床治疗也走在了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前面。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三六胃泰(含奥美拉唑),这四个药组成的四联疗法真的超级有效。
在越州人民医院消化科,因为幽门杆菌引起的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连续用药2周,一次根治率几乎达到了70%。二次用药根治率达到85%。
这个数据是很夸张的,因为得过胃病的人都知道,隔三差五老是要犯病,这也是困扰病人们多年的老毛病了。
现在呢?吃两周药就能根治,牛不牛逼?
反正这个治疗方案越州人民医院是全世界独一份的,别的国家不管,至少在国内,在长三角地区,有条件的病人已经开始慕名前来求医了。
1984年,小老板在江浙沪一带已经非常多了。条件好起来,有钱了,当然更怕死了,对身体健康也更重视了。
消化内科40张床位根本就不够用了,每天都处于爆满状态,一床难求。
于是各种神仙各显神通,纷纷找关系想住院,实在住不了院的,也求着宣主任能不能在门诊帮忙瞧个病?
现在宣永达办公室里,各种领导纸条就是满满一抽屉。
要不是80年代的医生思想更纯粹,坚决不肯收红包,否则光是开后门送红包就足够越州人民医院的医生们过个肥年了。
所以现在消化科一举成为了越州人民医院第一大科室,连洋大夫都配备了,这让其他科室的主任们眼睛都是通红通红的。
名和利,谁不喜欢?
宣永达现在不但有名气了,而且钱也不少,光是补贴和奖励就拿了几千元,在这个年代,绝对是笔巨款啊,是正常工资的好几倍了。
陈夏棒着一瓶鲜花,像风一样跑过去,又跑过来,累得气喘吁吁的。
“哎,老宣,有没有茶,赶紧拿出来,太没眼力劲了。对了,你们科室准备得怎么样了?”
宣永达一放抹布,动作轻松从凳子上跳了下来:
“小夏呀,放心吧,所有资料全部都准备好了,另外病人不缺,随时可以让卫生部的领导和专业来检查。”
陈夏一口气喝了一杯水,擦了擦汗说道:“省里几家医院的资料和数据带过来了吗?”
“都带过来了,来的时候他们还有怨气呢,说临床用药实验怎么没算上他们。”
“没办法,这些药物现在还没有批量生产,所以只能先试验性用药了,等过几个月,香江南瓜藤医药公司投资的药厂投产,到时就可以放开了。”
陈夏这么做其实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