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录相机是啥东西(第1/2页)
章节报错
彩云之南的开门红,让陈夏彻底放下心来了。
接下来什么开业呀,广告呀都是小姑姑的事情了,他就要享受享受生活了,上次来香江来去匆匆,这次就准备好好玩一玩。
香江陈夏前世是来旅游过的,可1983年的香江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这时候香江的演艺界正是鼎盛的年代,电影院和舞厅到处都有。
陈夏想去看场电影,结果发现顾琳躲在房间里不肯出去了,因为那天听到有《射雕英雄传》后,小姑娘对这部电视剧就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尽管是粤语听不大懂,但电视里那嚯嚯哈嘿的打斗声,还是深深把从来没看过武侠电视剧的顾琳给吸引住了,连平时最喜欢的逛街都不想去。
这个时代的内地人想看电视实在太困难了,更不要说精彩的电视剧了,仅有的几部电视剧跟现在的起点一样,尽是主旋律风格。
七十年代不用说了,大陆都没几台电视,信号也差得可怜。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在城里也渐渐出现了电视机,当然几乎都是黑白电视,小的只有9寸,大一点也就14寸,彩电是极少看到的。
农民买得起电视也要等到八十年代后期了,不是说农村人就一定穷,农村出去做生意的人还是挺多的,有钱人并不少,而是农村都没电视信号。
就像越州,电视信号塔就放在城中心的府山上,城里人或者周边的乡镇信号很清楚,可是再远一点就不行了,山区更不用想了。
电视品牌也不多,什么北京、金星、飞跃、熊猫、凯歌等。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国产品牌什么长虹呀,tcl呀,创信呀都还没出现。
买电视要凭票,李焕英这电影就有这个镜头。但这票就太稀少了,只有大型国营厂和机关单位才偶尔按工人比例分配几张。
有票没钱,买不成。
有钱没票,也买不成。
可有钱有票了,百货商店没电视机,照样买不成。。
太难啦。
外国货普通的百货商店是没有的,只有友谊商店凭外汇券才能买到,那都是权贵们才能享受的东西,老百姓就别想了。
电视机的外壳大多还是木头做的,估计这个时代塑料还没有完全普及吧。
反正陈夏去买东西,营业员从来不给塑料袋装,如果是食品,就用那种土黄色的纸给包装一下,再用细绳一扎就完事。
老百姓家里买来电视,第一件事情就是架天线,越州这边都是低矮的民房,很少有楼房,而电线的要求就是越高越好,否则信号就差。
所以越州人一般都是用毛竹杆,越长越好,上面绑着天线竖起来,信号不好的时候还要出去不停旋转竹杆调整下方向。
有时候你刚看到要紧关头,结果一阵风吹过把天线转了个小角度,电视信号就没了,或者很模糊,简直能把人给急死,恨不得砸了电视。
正因为电视机开始慢慢走近了寻常人家里,国产电视剧也就慢慢开始出现了,但水平和质量真的没话讲,人物脸谱化非常明显,剧情相当老套,中心思想非常主旋律。
像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王扶林导演,这部连续剧共有9集,只有约2000个镜头,100多个场景。
老是长镜头,服装总是不换,看演员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就这,还让全国人民看得津津有味。
至于后来那著名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则还要再等几年才会出现。
所以后来香江的电视剧一引进内地,像黄元申、梁小龙、米雪联袂饰演的《大侠霍元甲》,当年可真是万人空巷。
听说连警察叔叔都非常高兴,因为小偷小摸都不出来了,全都躲在哪儿看电视去了。
再后来曰本电视剧下大量进入国内,《阿信》、《血疑》、《恐龙特急克塞号》、《排球女将》、《秘密部队》等。
要说曰本的文化侵略也真是历害,八十年代的电视剧,九十年代的动画片,让两代国人彻底变成了“日迷”,将曰本国的形象彻底给转成了正面。
所以那时候出国潮,去曰本也是相当热门的目的地,好像沪市人就特别喜欢去这个国家,亲日分子最多的也在这一块儿。
当然不是说国产电视剧也不行,经典中的经典也是很多的,如86版的《西游记》,87版的《红楼梦》、《聊斋》等都是国产电视剧的顶峰,至今未打破。
陈夏小时候也非常喜欢翁美玲版的《射雕》,否则也不会想让俏黄蓉来当彩云之南的代言人了。
所以两公婆也忘了去逛街,一起有滋有味的看了起来。
这电视陈夏已经看过无数次了,到了精彩处还能帮顾琳解释几句,幸亏也就顾大小姐神经粗条,换了个聪明的女人都要问了,
“你都没看过,咋知道剧情的?”
女人不要太聪明,或者要装装糊涂,否则男人都会很累的,就要找一大堆借口和谎话,对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