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二章 智力(第1/2页)
章节报错
模糊的结论,却反映了科学的立场,智力,与很多特性一样,本来就不是一个能将各种影响因素泾渭分明、彼此割裂的量。
迄今为止,围绕人类意识、智力的研究,仍然无法确切的指出,人的认知能力究竟是怎样实现的,自我意识的产生,乃至于智力的表达,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微观过程在发挥作用,进而,更无法阐明智力水平高下的由来。
至多只能通过观察、测量与分析,尝试度量一个人的智力。
说来讽刺,人,区别于一切自然界之物质,也区别于其他任何生命形态的本质特征,正是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智慧,然而这特性,却又是那样的不可捉摸,那样的难易度量。
iq,telligene_quantit,是通行于旧时代的智力度量体系,只是一种建立在莫须有之假设上的“百分比模型”。
撇开其主观性、模糊性与不稳定性等诸多缺陷,其最大的弊端,在于iq只是一种“百分比”,原则上只能表征同一时代、同一测试体系的被测者之智力高下,只能横向比较,而无法纵向比较。
从这一角度,iq的高低,并无法反映不同时代之人的智力高下。
但,不管这一体系有多少缺陷,作为人类智力水平的粗略度量工具,仍尚堪一用,也正是这样的体系,让方然意识到:
自己与那些顶尖科研人才,科学家,学者,有多么巨大的差距。
但事实就只是这样而已吗。
iq,四十年来,先后也测试过很多次,数值在少年时期一直上涨、在成年后趋于稳定,和大多数测试者的趋势一模一样,且显著的低于人类中的顶尖人物,那些iq动辄140以上、甚至更高的精英。
但话说回来,倘若iq真能决定智力的高下;
为什么成为管理员的,是自己,和一些智力未必顶尖的同行,而不是治下科研机构里,那些iq超高的科学家。
倘若是因为“术业有专攻”,研究自然科学领域的天才们,无缘参与竞争。
那么如果从一开始,选择同样的路,自己,又能否做的和那些iq超高的天才们一样好,甚至……甚至做的比他们更好呢。
想法完全不切实际,科研,绝非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这是一种常识。
但为什么科学家们能做,自己,却(几乎)绝对无法替代,无论如何都无法取代克罗格文特尔,赫伯特西蒙,理查德费曼,去从事其在特定领域中的卓越工作,并不是因为分身乏术、或者精力有限,而是自己的能力根本就不够。
能力,归根结底,着落在iq的差距上也一点没错。
然而这种能力,不论用“智力”、iq还是“才能”来称呼,又究竟是什么呢。
时间,一天天过去,nep大区的地下生活波澜不惊,起居日程安排有序,在吃饭、洗澡的时候,方然经常会陷入思考。
其中很多次,放任思绪神游,他还会渐生一种奇怪的念头。
科学研究,创造性的智力工作,越是尖端,就越困难,除刻意削弱的it领域之外,当今时代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最前沿,都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这样的研究,自己都完全无法做到、甚至无法理解,而全凭科学家们的奋斗。
同样是人,仅仅是iq、经验上的一些差距,就会导致如此巨大的差距。
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尚且这样大,更遑论今天的计算机、ai与人类研究者,差距只会更大。
但是为什么,今天的超级计算机之算力,是如此强大,1zflops级别的超级计算机就快要被制造出来,ai的发展,早已让自动驾驶、实时传译和战术协同成为一桩轻松的任务,为什么科学研究却不可以。
这种任务,与其他类型的任务相比,究竟哪里不一样。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组合,直到今天,也无法进行创造性的科技研发,方然并不意外。
早在核战前,他就多次思考过这一问题,继而敏锐的意识到“创造性研究”是一项极其危险的特性,且不说现在的计算机系统,距离这一目标还很遥远,哪怕有基础,贸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也等于是在自戕。
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事实上,等同于“自我意识”,两者间并无任何本质上的区别。
但现在,他纠结的并不是这一问题,而是在此基础上退了一步,计算机无法替代人类科学家,这似乎不难理解、也能接受,那么人替代人呢,为什么也不可以。
一个近乎愚蠢的问题,细细想来,却并非没有价值。
科学研究,绝非随便抓一个什么人就能进行,尖端科研人才的培养,更加不易,科学的战场上往往没有“数量换质量”,在学科前沿探索中,一大群平庸的研究者组织起来,也无法与一个顶尖人才相抗衡,这是很寻常的现象。
究其原因,智力,必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但智力究竟是什么呢,iq值,只是一个无量纲的百分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