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易物,人类社会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在北大陆重新流行,这似乎是一种倒退。

但,今时不同往日,盘踞各大区的管理员皆有众多手下,功能繁多的r各司其职,用先进手段探测查验物资的质量与成色,只待验证完毕一起放行,粗壮管道里的巨大“胶囊”被电磁力牵引,越过两方的边界。

一物换一物,新时代的易货贸易,交换单元被分割到单个集装箱单个胶囊,耍诈的收益有限,预期损失却很大。

正是如此浅显的原则,让双方倾向于诚实交易,而不会因掠夺物资的动机打作一团。

至于在物资的数量质量上动手脚,在当今时代的跨区贸易品类上,也并不容易得手,由于明显的防范动机,不论托马斯安生还是其他管理员,其麾下ai都不会选择从邻居处获得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生物制剂等容易被做手脚的东西。

而像金属,淡水,天然气与玻璃基板,这些材质均一容易检测的物质,则是易货贸易的主要流通物。

既然有交易,价格,总归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但在现行秩序下,由于价格参照系的缺失,交易中的任何一方都很难确定自己手中的物资究竟作价几何,同样的,也几乎没办法判断对手提供的物资,究竟是不是物有所值。

唯一的判断标准,除物质本身的稀缺程度与需求的迫切程度,便只有凝结在物质当中,看不见摸不到的:

能量之消耗。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形之物,按卡奥海因里希的说法,一般是指劳动力,是人类为改造客观世界获得自身利益而投入的劳动,这一说法,即使到今天也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在浏览ai呈交的贸易流水时,方然也的确想到过海因里希的理论。

斗转星移,世界已天翻地覆,但今天人类世界的一切用度,从面包到核弹,根本上都源自劳动者的双手。

不论这双手是握住铁锹,还是敲击键盘,劳动的本质都是一样。

进而,对产品的价值分析,也就有了唯一而确切的锚,(原则上)只需统计人类为获取制备这些物质,投入了多少劳动,便可以(粗糙的)将其价值转换为价格,进而以此为指导去进行交易。

然而在今天,确切的讲,从某一并不甚确切的时间节点开始,卡奥海因里希的理论,便逐渐遭遇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凝结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是产品价值的锚,这一事实在今天并未改变,也不应该改变。

然而面对现实,坐镇nep大区的男人却分明意识到,“自产机”的出现发展完善,直到西历1490年的基本成型,正在改变“劳动价值论”这一规律的具现形式,继而使其陷入一种理论上正确实际上荒谬的矛盾境地。

矛盾的核心在于,“自产机”,顾名思义并无需一切人为干预更无需人类劳动,便能源源不断的提供产品。

考虑到“产机”的强大自持力与近乎无限的自我维护管理与迭代能力,这一“自产”现象的持续时间,近乎无限长,甚至能轻易跨越若干个世纪。

不管站在永生追寻者的立场,如何看待“无限长”,对普通民众而言,从呱呱坠地到撒手人间,终其一生都能看到某“自产机”在源源不断的提供产品,也能料想到在自己百年之后,这一体系仍将持续运作。

那么对“自产机”而言,其源源不断提供的产品,价值的锚又在哪里。

人类劳动,毋庸置疑是正确答案,具体地讲,在“产机”的漫长生命周期内,其提供的每一单位产品都凝结着这体系之创造者的劳动,创造出这“产机”的,绝不是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而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无数劳动者。

思考进行到这里,聪明如方然,已模糊意识到了一个怪异的推论。

“产机”,本身固然是劳动者的创造,其漫长生命周期内的每一件产品,都凝结着这些劳动者的汗水。

然而若考虑到另一个客观现实,人,命不久长,或者是终有一死,那么“自产机”寿命周期内的大多数产品,其凝结的劳动,对创造出这体系的劳动者而言,都是无论如何也根本无法兑现的“刚性损失”。

说白了,劳动者参与设计制造的“自产机”,在其百年之后,仍能持续不断的提供产品,这些产品的价值,又如何能回馈给劳动者,回馈给已经躺在坟墓里的正主呢。

人死,有如灯灭,一切意识活动都将随之而终结,更遑论自身的利弊考量。

活着的时候造出“自产机”,一旦身死,这机器产生的价值,便失去了本主,而(必然)被掌控这机器的人所侵占。

倘若侵占者是创造者的子女,以传统道德,这多少还说得过去。

但在今天的nep大区联邦大地乃至整个世界,情况却根本就不是这样。

托马斯安生掌控的庞大“产机”体系,“自产机”的超级聚合体,每时每刻,源源不断提供的产品何止亿万,而创造这体系的劳动者,从it精英到一线工人的总和,几乎都已在残酷的内战中死伤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