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并未与奥斯曼帝国结盟,国王卡尔十一世也不打算趁人之危,可以考虑与登基不久的索别斯基握手言和。

不过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瑞典要拿回此前丢失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这是对此前的失地而言。如果在此外的一些地方已经被瑞典军队占据,那么索别斯基也要予以承认。

其二,瑞典海军要拥有整个波罗的海的制海权,明帝国海军不受此约束。波立拟定的造舰计划要向瑞典提前半年通报,否则便视为违约,瑞典海军有权力将其击沉或扣押。

倒是没有对丹麦海军予以约束,不过在瑞典海军拥有八艘一级铁甲舰之后,已经对丹麦海军形成了相对的质量优势。

如果以后还会从明帝国采购铁甲舰的话,瑞典海军也就可以凌驾于整个北方联盟的联合舰队之上了。

反之,丹麦海军能够击败瑞典海军的话,有没有这个条约也就无所谓了,卡尔十一世现在也根本不用在乎对方的感受。

只要瑞典与明帝国保持长期的亲密盟友关系,那么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做名副其实的北方霸主了,因为俄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卡尔十一世认为这个条件对索别斯基一点都不苛刻,自己只是拿回了属于瑞典的东西,仅此而已,并未让其割地赔款。

再说就当下这种情况,对方也不可能有所补偿。

瑞典对丹麦的兴趣远远大于波立,索别斯基管不着这事,那就没必要跟他谈了,谈了也是浪费时间。

能一次拿回来这么多,卡尔十一世基本表示满意,多吃多占的话,自己也消化不了。

现在还要视中欧地区的战况,来拟定未来对东欧地区的战略计划。

索别斯基与利奥波德一世虽然先输一阵,但对后者来说,并未伤筋动骨。

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名字比较可笑,但由于欧陆战争的结束,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比三十年前恢复不少了。

在维也纳外围击退二十万奥斯曼军队的围攻便是例证,对方也没有再次进犯维也纳,而是将进攻矛盾对准了波兰南部地区。

卡尔十一世认为经过动员之后,利奥波德一世完全可以调集大约四十到五十万人,从而实现卷土重来。

加上丹麦、萨克森、勃兰登堡-普鲁士这三个盟友的帮助,以及本土作战的波立,反奥一方最终的总兵力可能高达一百万。

在绝对的优势兵力下,卡尔十一世也就不那么看好奥斯曼能够再次取胜了。

利奥波德一世也有理由这么做,因为奥军一旦彻底占据波兰南部,可以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在外围对维也纳实现远距离包围。

在克拉科夫战役获胜之后,奥斯曼的控制区就像是一把弯刀,从巴尔干地区一下子捅进了中欧。

估计利奥波德一世巴不得奥斯曼军队继续向华沙进军,如此一来就能拉大补给线。

等反奥联军集结完毕,就能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给予对方毁灭性打击了……

消息传回华沙,索别斯基当然非常高兴。

卡尔十一世所开出的条件,他当然都可以答应。

波罗的海的制海权,他早就没打算留着。

造战舰多贵啊!

建造一艘战舰的成本能养活上万士兵了!

再说现在已经进入铁甲舰的时代了,波立根本就没有这种技术。

从海外采购铁甲舰也不行,因为就算对方同意,自己也拿不出足够的钱来。

所以波立最近十年也就根本没必要留着海军了,只要有一堆渔船能捞些海鲜就行了。

对于瑞典的陆地要求,索别斯基也没解决的不可接受。

如果自己与盟友能战胜奥斯曼,那么以后还能把失地收复。

否则干脆当作握手言和的礼物,送给卡尔十一世好了。

对于明帝国的三个前提条件,索别斯基也一并答应下来。

不论是已经投靠自己的奥布霍夫,还是可能投靠自己的阿列克谢一世。

索别斯基都让其去投靠利奥波德一世,这样就完全不会违反相关条件了。

至于俄国的土地,自己连本土都顾不上了,怎么可能惦记别人的地盘?

所有进入波立土地的俄国人,索别斯基都会将其打发到盟友那边去。

收留他们,就等于多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张嘴!

喂不饱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迫于形势,在入冬之前,企图走出焦头烂额境地的索别斯基就与瑞典和明帝国驻瑞典大使达成了一致。

只有稳住了北方,才能收拾南方的烂摊子。

令其惊奇的是,奥斯曼军队似乎满足占领克拉科夫及周边地区,并未在获胜之后继续北上华沙。

在秋后继续向北进攻,侯赛因认为天气情况将对己方将士非常不利,所以思前想后,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旦己部逼近华沙,那么补给线将会被进一步拉大,神圣罗马帝国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