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水就是后世的颐和园,在金朝的时候完颜亮在这设了行宫,明孝宗的乳母在这建了圆静寺后荒废,后武宗在这修建行宫,取名好山园,此后成为皇家园林,到熹宗的时候被魏忠贤据为己有,魏忠贤倒台之后荒废。

一年前,常宇以皇室之名募捐修建皇家学堂,选址就在好山圆。

当时很多人都表示不解甚至抱怨,在朝廷财政不充足的时候为什么要建学堂,常宇的回答很坚定,再穷不能穷教育,何况建学堂的前并非朝廷财政支出,而是皇家带头募捐。

且在当时难民围城的大环境下,他需要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分流这些难民,与军医院,兵工所以及通州农场一起开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极短的时间内让难民有工作,有银子赚能养家湖口同时从而也减轻京城的防疫压力。

至于为什么要把学堂建在城外?

他则说可心无旁骛钻研学习。

可京城有国子监有私塾为什么还要再建一个学堂,还挂上皇家之名,是为皇室沽名钓誉么。

常宇对此解释,国子监和私塾的学子受众有限,皇家学堂的学子则不分出身,不分尊卑,人人可来此读书,而且还都是免费的,以此彰显皇恩浩荡并非沽名钓誉。

而皇家学堂与国子监私塾等学堂的最大区别在于,教授学识内容并不以四书五经为主,也不以科举为目的,反而那些被主流学术看做旁门左道的学科才是他们主修课,比如农,医,算数,物理,格物,铸造……等等。

这也是最让人不解之处,毕竟古代上学都为科考,你教这些玩意是要干什么,不是误人子弟么?

这个真的不是一句两句能解释明白的,武力可以保家卫国,但科教才可兴国!这有关于后世专家们常常叹息且又惭愧的一个话题:近五百年来,中国人没有任何可以载入史册的发明或者发现,意味着对人类的攻陷几乎为零。

中国人笨么?

显然不是,咱们有四大发明。

可这四大发明也一直被啃老了几千年,且止步不前。

就问五百年内,咱们有什么发明和发现?

反而在看看西方。

无论是飞机,大炮,火车,汽车,电力,蒸汽机,发动机,发电机……还是各种物理定律,化学公式,有一个和咱们有关系么?就连咱们现在最日常的二维码,都还是日本人发明的!

崇祯帝死的前一年,牛顿出生了,四十年后康熙在打吴三桂的时候,万有引力,牛顿运动定律,反射望远镜,微积分的二项式定律……

这还只是牛顿一个人,在他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无数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如雨后春笋……西方在短短一两百年间无论是在物理,还是化学又或天文及工业技术等各方面对东方形成了降维式的碾压!

而同时期的满清二百年,咱们在赏花斗鸟,烟花巷柳,在之乎者也,在诗词歌赋,在莺莺燕燕,在算命看相,在烧香拜佛……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切?

大环境和体制问题。

这个只可意会不可细说,甚至到了后世咱们的学术环境依然为人诟病,无数科研人才外流……

而常宇现在所做的这些就是想要改变这一切,他不知道能有多大作用,但不做就一点儿改变机会都没有。

好山圆风景秀丽,有山有水环境优美,却不清静因为人很多。

人多,不是学子多,而是劳工多。

建学堂不似建军医院和兵工所那么简单,大院子大围墙,盖些厂房宿舍便可。

学堂是有讲究的,又是皇家学堂不可能搭几间茅草房草草了事,是大工程,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工程,开山凿石,挖土烧砖,凋栏画栋,即便这边有数千劳工日夜不息,进度也是相当缓慢,开工大半年了也才刚修建好一个独立学院,能容数百学子,整个工程完工最快也要两年有余。

皇家学堂由工部设计,工部官员常驻工地督工,不敢有丝毫懈怠。

常宇一行为避免不必要的骚动,并未进入工地,而是下车从旁绕行登瓮山在半山腰鸟瞰整个工地,数千民工正在忙忙碌碌,远处树荫里有几处院落,那是已完工的部分学堂,里边有数百学子在苦读,这些学子多是难民孤儿,也有周边普通百姓家的孩童,而教授他们的老师有的是国子监的教授,有的则是外聘的当世各门学科名家。

京里头富贵人家的子弟要么有家教,要么读私塾,不屑与这些孤儿或者平民百姓的孩子跑到城外挤在一起读书,甚至连城里头的普通百姓也不愿意送孩子过来。

不要紧,常宇一点都不担心。

这些都是暂时的,他相信用不了多久,很多人挤破脑袋也要来皇家学堂读书,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天近晌午时,一行人爬到山巅,坤兴公主气喘吁吁兴致却好,东瞅瞅西望望雀跃不已一会儿都不闲不住,常宇和随从收拾一片干净地方,然后捡柴火烧烤,正要开吃时,有监工的工部官员闻讯前来拜见。

官员并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