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7章 八卦一下(第1/2页)
章节报错
就在常宇在东流和黄得功几个小酒喝着牛逼吹着其乐融融的时候,远在数百里外的武昌,一中年男子独坐堂上手握一杯茶,看着桌边那封信,陷入沉思。
这中年男子就是坐镇武昌拥兵自重的平贼将军左良玉,史书对于其人最多的评价是桥横自恣。不鸟张国维,看不起熊文灿不听他俩调遣,气死杨嗣昌。
纵观其军旅生涯所作所为可以说与刘泽清之流不相上下,最常干的事就是一边当贼四处掠劫一边和贼军打仗,抢劫百姓掠夺妇女所做恶事比贼军一点儿都不少,也因为给朝廷几次下罪,却因后来朝中无将可用又再次起用将功赎罪。
但有一说一,他也是从贼军作战次数最多的将领,输赢五五分,而且曾有一次大战张献忠射了对方两箭还砍了一刀差点就要了张献忠的命,当时老张扛不住了要投降,左良玉知道他一定是诈降还要继续进攻,奈何被熊文灿阻止,否则,现在哪来的张献忠入川做大。
崇祯十五年(1642年),侯恂为督师发帑五十万犒赏左良玉所属部下,左良玉与李自成会战于朱仙镇,左良玉大败,退至襄阳。开封再战,左良玉不敢迎战。李自成遂攻打襄阳,左良玉撤兵至武昌,左良玉向楚王要兵员、要粮饷,均没得到补给,遂掠夺武昌包括漕粮盐舶。到九江后拥兵二十万观望自保。后张献忠克武昌,朝廷严令出兵,才出战大败立足未稳的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出兵收复武昌。
也就是说,自前年起,这近两年多的时间,左良玉就在武昌拥兵观望,不造反也不听令,我就静静的看着,便凭此就可知其牛逼的程度。
介绍完左良玉的履历后再说说他现在的所在地,武昌。
很多人会把武昌和鄂州搞混,也的确容易搞混,因为鄂州古时也叫武昌,在很多时候出现了武昌叫鄂州,鄂州叫武昌的现象,别说普通人就是专家都一脸懵逼,以至有人会以为左良玉坐镇的武昌其实在鄂州。
细说这事其实和孙权有关,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争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今鄂州市),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置武昌郡。这是武昌名称最早的由来所以那时候的武昌其实是现在的鄂州。
。那武昌的名称为鄂州拥有,怎么武汉怎么又冒出个呢?这又还得从孙权说起。
孙权改鄂县为武昌不久,在现在的武汉市武昌的蛇山头北面筑城,因长江对岸又是汉水(古称夏水)的出口,故称夏口城。当时的县治设在金口(今江夏金口镇)。南朝宋时夏口城是郢州江夏郡所在地,故夏口城又叫郢城。隋唐五代宋几百年间,设鄂州郡江夏县治所,夏口城扩建改为鄂州城,所以现在的武昌,那时候叫鄂州。
直到元朝1297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江夏县仍存。这可能是古夏口、鄂州称为武昌的最早由来。明清朝为武昌府江夏县,明朝武昌城内还设藩王府。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有关这两个地方爱恨情仇,这里不多赘述,但可以肯定的是,左良玉坐镇的武昌就是现在武汉武昌,也就是建在江夏山(今蛇山一部分黄鹤楼所在)北面的武昌城,后扩建,蛇山成为城中心山,山南脚下就是楚王府。
城临江而建,占地七八平方公里,如今的武昌市中心都在其中,城高墙厚留有九门和北京城一样,如今仅存的起义门就是当年九门中东南城门中和门,可惜的是在武昌起义后三年内作为“封建堡垒”其他都被拆掉了。
加之沧海桑田,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不说原本古迹难寻,便是当年城南门外的鲇鱼套(一条入江河)都消失不见咯,更别提当时城中的几座风景秀美的湖泊也早成良田。
与武昌城隔江相望的就是汉水(今汉江)和汉阳城,简而言之,武昌的战略位置太至关重要了,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又可自足自给,也难怪坐镇于此的左良玉有了想法。
而且随着朝廷的局面越来越恶化,左良玉这种想法也越来越强烈,抛去大环境不说,坐镇武昌首先就会想到一个人,孙权。
想到孙权就会想到三国鼎立。
想到三国鼎立……嗯,坐拥二十万大军又有长江天险,何不……
此时朝廷内忧外患,国库尽空无兵无将,自己又何必当炮灰,左良玉的野心开始膨胀了,从一点就可以看出其野心痕迹,他开始修复楚王府。
楚王府很值得一说。
初代楚王叫朱桢,不是上海电视台的那个主持人,是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当年朱元璋打武昌时他出生在武昌,后来索性就封他为楚王。
楚王的家务事很精彩,这里就只说末代楚王朱华奎,至于他到底是不是老朱家的血脉到现在都是个迷,因为他是遗腹子。
后来宗室人前赴后继的举报他是并非前任楚王的血脉,其实是前任楚王他大舅子的孩子,这事一度捅到万历皇帝那要求彻查,然后朱华奎就重金贿赂当时的首辅沈一贯,结果就弄成了内阁和东林党的撕逼战,最后万历帝来了句,年代太久不查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