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秦宇虽然脸皮厚,但故意不给鉴定费这种缺德事他还是干不出来的。

将木盒放到桌上,秦宇朝康书墨做个请的手势。

康书墨摆摆手,他的两个助手立刻搬出两个箱子。

箱子打开,里面是各种现代仪器。

虽然手已非常干净,但康书墨依旧用肥皂洗了两边,并带上一次性手套。

打开测波仪,检查没问题后,康书墨将《定风波》放到测试台上。

两分钟后,一张波普图被打印出来。

他又开启第二个仪器……

看着不停忙绿的康书墨,白德斌眉头紧皱。脸上全是茫然。

因为他非常清楚,秦宙买的这幅《定风波》,是自己让人拿来坑对方的假的不能再假的赝品。

假的能变成真的吗?当然不可能。

可作为靠典当行业发家的白家人,白德斌又怎么可能不认识康书墨?

康书墨不仅脾气差,还有一种文人独特的呆气。

因为这股呆气,他不惜拒绝百万财富,甚至和最好的朋友闹崩。

所以对方绝对不可能赔秦宇演戏。

当然,他也演不了。

康书墨鉴定书法字画和一般的鉴定师不同,一般鉴定师更多的是凭借自己对古物的了解,以及多年的从业经验。

但康书墨更喜欢借助各种仪器。

既然康书墨没问题,那问题处在哪?

难道秦宙知道自己会来刁难,特意将收来的赝品换成正品,让自己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这个念头刚诞生,就被白德斌否定了。

如果是普通字画还可以这么操作,但这可是苏轼的《定风波》,这么多年过去,说不定早就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了。

因此就算秦宙想掉包,那也得有包可掉才成。

正想着,康书墨拿出一叠纸丢到秦宇面前:“拿,你要的鉴定证明。”

秦宇接过随意翻了几页,笑问:“这幅字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康书墨没好气道:“你不是明知故问吗?鉴定表在最后一页,自己看。”

秦宇打开,其他人也都围过来。

虽然从康书墨的表情分析,《定风波》就算不是苏轼真迹,也是价值不菲的高仿品。

但表情分析归表情分析,最终还是以文字说明为准。

“这幅字……真是苏轼真迹?”

饶是已有猜测,但看到鉴定书上的“真迹”两字,以及右下角康书墨的签名和印章,大家依旧怔怔的半天没回过神。

这也太梦幻了吧?

作为典当行的工作人员,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苏轼的真迹意味着什么。

因为这幅写着苏轼最成功作品之一的古字,其艺术价值丝毫不亚于他的《木石图》。

特别是对某些背井离乡创业成功的超级大佬来说,这幅字的吸引力比《木石图》要高出至少一个台阶。

也就是说,若这幅字出现在那种特定的商业拍卖会,它的成交价至少5亿起步。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白德斌忽然大叫道。

他看着康书墨:“这幅字是假的,你在撒谎,对,一定在撒谎。

苏轼的真迹早就湮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现实中怎么可能存在?”

康书墨皱眉看着他:“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

一幅字是否为赝品是它自身决定的,我说的可不算。

为了判断这幅字的年代,我用了光谱分析法、同位素分析法……等七种现代科技手段,最终得出这幅字的诞生于公元1082-1085年之间。

苏轼好友王巩王定国被苏轼的“乌台诗案”牵连,贬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遭贬时,其歌柔奴毅然决定随行到岭南。

1083年,王定国北归,苏轼前去迎接,柔奴劝酒。

苏轼带着愧疚的心情问:‘岭南风土,应是不好?’,谁知寓娘笑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了大受感动,随即写下这首词。

你们再看这幅字,它通篇用隶书写就,笔意挥洒中又夹杂着淡淡的草书味道。

众所周知,苏轼最擅长的,其实是行书。

可行书大开大合,正大光明,并不适合写这首词。

相反隶属就不同了,虽然它形态庄重,但一撇一捺中却透着饱经沧桑的曲折,加上意态飞扬的行草,非常符合苏轼愧疚中带着欣慰,歉意里包含赞赏的复杂心境。

苏轼最擅长的,就是借助不同字形来表达自己的各种心境,这是我判断这幅字为苏轼真迹的主要原因。”

谁知听了康书墨的话,秦宇却皱起眉头:“苏轼最擅长借助不同字形表达自己的各种心境?

我说大哥,这也太悬乎了吧?

还有对苏轼心态的分析,神神叨叨的一点都不靠谱。

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