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3、我有点后悔创立TM了(感谢没干菜成为35号盟主)(第1/3页)
章节报错
但实际上,赵德柱还是妄自菲薄了点。
他可能的确还是个百万级的文盲,但架不住身边已经聚拢了一批国内堪称最顶级的左膀右臂啊。
起码庞勇还在陈半桥手下,就是个五十亿美元级别的财务官。
他在沪海这一周可不是搁家里度假,好好生生的把整个企业骨架梳理出来。
在夏姐和赵德柱的合计上更加精细精准。
大约百分之二十的股份会以教育基金会的形式反哺江州市乃至全国教育行业。
这个基金会要交给教育部门监管,每年该给多少,都按照分红比例来,跟上市公司年报表差不多。
但具体怎么用,都是基金会自己决定,体制内的官员们一毛钱也沾不上边。
因为未来金额会非常大,这是块巨大的肥肉。
然后夏老板持有的三成股份暂时不动,先拿赵德柱的五成股份来做文章。
每年他退出总股份的百分之一,由tm公司按照当年的市场估值收回,然后奖励给企业优秀员工、重大贡献以及高管。
理论上任何人不得超出百分之一,也尽可能不重复奖励给某人。
因为赵德柱会持续退让股权到仅剩百分之一。
但是他对tm公司拥有永久一票否决权。
其他激励股权也仅仅拥有股权,而没有投票权经营权。
也就是说这场退让股份起码会持续49年。
让公司起码在半个世纪里,保持源源不断的拥有股份奖励。
而赵德柱变现的资金在这半个世纪里,也能随着企业规模变化不断改变价码。
对于目前就估值超过百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别说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股份都能瞬间给某个员工解决财务自由。
每年都能奖励过百人。
这样的激励机制就是把所有人捆绑到公司这条大船上。
形成整条船都是船东的努力势态。
但掌舵的永远是赵德柱。
而对他来说,五十年后拿百分之一的tm股份,重要吗?
一点都不重要。
赵德柱对钱的认知,甚至超过了庞勇这个专业人士。
他俩在沪海路边、花园里溜达聊天中,赵德柱就谈到了钱的真谛。
那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能在这一世用出花样,那才算是钱。
庞勇先把规模最庞大的tm梳理好,然后再逐步推行到其他几家公司。
而从沪海返回的他,却出人意料的没有担任什么首席财务官,而是顶了个创新投资事业群ceo的名头。
所有的企业,从wb、tm到游戏公司、无人机公司、输入法公司、gps地图公司、快递公司、那一堆手机软件公司全都是创新投资事业部协助管理的公司。
这更像是一家投资顾问咨询公司,在赵德柱这个老板的话事权下,对各家公司做外包形式的管理协助。
从头至尾德喜系旗下的几家公司都没有集团化,各自为战,又相互支持。
用句时髦的话,赵德柱只是实际控制人,但他没有担任任何实际职务。
庞勇对这种架构还挺欣赏,直接拿过来大刀阔斧的修改。
最大的特点还在于,把所有公司的人事hr、后勤管理、宣传广告等等所有非业务单位都取消了。
外包给创新投资事业部来代理。
因为按照庞勇的企业理念,没有具体日常业务需求的部门容易烂。
他认为人是通过做事体现能力评价,一帮人如果总没有正事来衡量得失跟能力,就容易滋生腐烂。
外包之后这些部门等于是在为别的公司服务,那就有业绩评价体现了。
每个项目推进实实在在,内容具体,标准明确。
才能保证战斗力。
譬如这么几家大公司的广告宣传业务,就由郝文建带领的企划推广事业部来外包完成。
从账务上来说,也更便于财务腾挪账目,老财务都懂。
但郝文建显然也不是百万级的普通人。
他从沪海开始准备,返回后正式跟各方见面完成。
投入工作的第一件事,竟然是首先做整个企业架构的内部新闻体系。
也就是任何一个新人,无论加入哪家公司,都能从内网细碎的可视化新闻里,看到各家企业正在做什么,重点是什么。
把企业的战略问题,分解成很直白的新闻,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和管理层参与进来。
这是对企业文化的推动。
很多大企业的问题,就是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很难执行下去。
郝文建打造的这个系统,却是帮助任何一个成员,迅速通过系统参与熟悉企业特点。
让员工能更容易的了解企业战略和发展方向这种以往很虚的东西。
而不是简单的在下面抱怨上面瞎几把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