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凡事要提前准备(第2/3页)
章节报错
县志和松江府志,两份地方志表明,在大明洪武二十四年,上海县人口就有五十万余。
虽然在万历元年的时候,朝廷将上海县的三个乡划分出去建立了青浦县,但上海县余下人口数量也肯定是在百万以上的。
划分新县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上海县人口太多,导致地方难以管理,不得不别立新县。
而上海只是松江府所属的一个县,由此可见松江府人口是远超辽东如今的四百万的。
一个扬州五六百万人口,一个松江又是几百万,还有那苏州、常州、应天等等,毫不夸张的说,明朝仅江南这一片区域人口数量就多达数千万。
那么,专家们怎么说明朝就六千万人口的,人都叫他们吃了?
当然,明代隐户也是重大原因,因为投献的原因,明朝官方统计的人口如果是一千万,那么隐户至少三千万。
这也是有一些研究表明明代人口近两亿的原因。
一比三,是明朝人口数据的特点,也是亡国的原因。
大量的隐户根本不被计为赋税丁口,只是士绅们的挣钱机器,国家焉能不出事。
两亿,这个数据,公公也不认可。
它认可的数据是至少三亿。
因为,伪清到了亡国时,实际控制区域比明朝还要小,它怎么就有四亿人口,明朝就没有呢?
可耕种土地,大家都是一样的。甚至明朝比满清多了辽东这一块。满清的东北,是禁止汉人入内居住的,所以农耕和粮食产出等于零。
新疆、西藏、蒙古这一块,双方也一样等于零。统计这两块的人口,最多也就三四百万而矣。
对这三地区的统治手段,明清也几乎没什么不同,双方都有驻兵,都有相应的手段。
所以,最后谈粮食,还是谈明朝关内这一块。
什么红薯、玉米之类的作物多养活无数人,听听而矣。
在没有天灾的时候,明朝人面润红色,清朝人面瓜菜色。地瓜这玩意明朝引进过来是用来喂猪的。
明清两代哪怕到了公公前世,主要粮食作物还是大米和小麦!
所以,同样的土地,同样的粮食产出,明代还多了发达的作坊经济,并且有时断时续的海贸,怎么明代人口就不如伪清,甚至只有伪清的几分之一呢。
原因嘛,动屁股想也知道。
幸运的是,公公把“大清”弄成了自家表字,世上从此只有魏大清,没有爱大清了。
但是,辽东现在的人口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太少,太少!
一个相当于关内三到五省区域面积的辽东都司,两百年下来才三百多万汉人,问题出在哪。
不是东北的土地不适宜耕种,而是“边疆”这一概念导致了关外得不到大的发展。
本质上,就是蒙古和女真人的问题。
女真人,公公解决了,蒙古人,公公也准备着手了。
现在关外形势大好,不是小好!
是时候在农业生产大运动开展同时,向帝国每个角落的人民发出“来吧”的呼唤了!
“人口,是一个地区富裕的基础,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没有人口,就屁也谈不上。”
“咱家在此可以公开说一句,关外改土归流,设省设府设县是大势所趋,谁也阻止不了,谁也不能阻止!”
“谁敢阻止,谁就是与我们关外人民为敌,与我们伟大的皇军为敌!”
“所以,正如经略大人讲的,你们这些人就是将来各省各府各县的官,这个官呐,一定要能办事,咱家不怕你们贪,咱家怕的是你们不贪!”
“不过贪可以,但你们要是没把事给咱家办起来,咱家就要你们的命!”
“从今天起,你们就动员起来,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什么手段,总之,三年内,辽东人口要翻一翻。”
“什么?有钱的过得好的不肯来?他们不肯来,没钱的没地的,日子过不下去的能不能来嘛?”
“去陕西、去甘肃、去宁夏、去云贵川.政策咱家给了,银子咱家也给,吃的住的咱家都包了,你们要还干不成,咱家看呐,不如自个净了身得了。”
关于大量引进人口,魏公公是得到了杨镐全方位支持的,辽东巡抚周永春虽然早早就跑进了关,但只要巡抚衙门的牌子还在,这个衙门也肯定是全方位支持魏公公在辽东的大刀阔斧改革行为的。
辽东都司,同理,哪怕这家单位的牌子已经被摘下。
人口大会的召开是顺利的、圆满的,也是值得庆贺的。
大会之后,在另一场有关人才会议上,魏公公更是当着与会人员的面宣称:“但使有本事的,不管他是什么人,哪怕是做过牢犯过事的,都可以到咱家这边来。咱家别的不能给,给一场富贵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有关人才的定义,魏公公却做了重新定义,不再是那种满腹经纶的,而是着重在于科技创新。
“上天的,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