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听取了各方意见,最终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定要建设,而且必须要比美国的要更早覆盖全球,更加的先进。

共识有了,后面则是怎么弄的问题,现在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已经将技术和卫星研发了出来,虽然还没有将卫星发射上天,但是根据未来空间技术公司以往的成功战绩,还是值得信任的,而且中科院的专家根据他们提交的一些技术资料和参数来看,可行性很高。

技术都没有问题,那么最后就是资金问题了,现在赵一给了三个合作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由赵一承担全部建设费用,然后军用部分租给军方,并且将军用控制系统完全交给军方,军用控制系统具有比民用控制系统更高的控制权限,未来空间技术公司不承担这方面的工作。

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赵一毕竟是一家私人民营企业,如果这个权利掌握在手中,则是一个烫手山芋,未来如果有什么意外发生,十张嘴都有可能说不清楚,避免瓜田李下,只能这么做。

意思就是军方拥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最高权限,而赵一的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只有次级权限。在次级权限下的所有操作日志和实时动态,最高权限都可以随时查看和掌握。

当然既然给了这么大的好出,那么租金可就不便宜了,就是按照整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运行周期18年计算,每颗卫星发射总价10亿元,35颗卫星,总共350亿元,还有配套的系统费用50亿元,军方承担六成费用,那就是,每年租金平摊下来就是13.4亿元。

这个方案对于目前紧张的国内财政状况和军费来说,是一个比较划算的方案,缺点就是民用领域的收益就和他们没有关系。由于军用本身就不产生利润,所以就相当于纯消耗。

第二种方案,就简单粗暴了,就是政府和军方承担这个系统的全部费用,意思就是说这400亿,他们一次性付清,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就是纯粹的技术研发、生产和发射方,也就是乙方,政府和军方为甲方。

这个方案对于现在国内财政状况来说就很不友好,为了这个系统承担大额的财政赤字是否值得?这是他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好处当然也有,就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握这个系统,并且可以享受民用领域的收益。但是这个收益到底有多大,他们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就是不确定性太多。

第三种方案,就是相对折中的一种办法,就是未来空间技术公司贷款给政府和军方,他们用这笔钱来建设这个系统,贷款期限为10年,每年利率为10%,比国债高2%。毕竟未来空间公司既承担了技术研发,又承担金融借贷,不可能仅仅就是做个好人,那样不是一个正常的商业逻辑。

赵一始终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在规则范围以内,即使是好心也一样,升米恩斗米仇的事情自古有之,以后也不会绝迹。

这个方案的缺点就是每年的利息就需要40亿,整个周期下来,则需要多付一倍的资金,也就是800亿元。

这就需要他们考虑到后续收益是否能够覆盖这部分损失了,这个方案好的地方就是能够缓解当前紧张的财政状况,同时又可以完全掌握整个系统,缺点就是总体资金昂贵,如果不能够在民用领域带来可观的收益,总体资金损失较大。

未来空间技术公司提供的三个解决方案已经让他们一一过目了,剩下的就交给他们讨论,因为赵一这个“外人”在,所以这件事情不可能现在就讨论,于是会议就这么结束了,具体选择什么方案,他们内部需要再讨论。

因为所有可行方案都摆在那里,他们讨论的只是到底选择哪个而已,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很长时间。

果然会议后的第三天,他们就给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选择第一个方案。虽然没有告诉赵一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案,但是根据赵一的猜测,应该是他们不确定民用领域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在不确定这个后,第一个方案就是最经济的方案了。

他们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赵一就打电话给刘星,让他安排人员和法律事务所的人一起去和政府签订协议了。

等协议签订好之后,同意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批文就下发给了未来空间技术公司,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在即。

交代了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准备卫星发射的事宜后,赵一邀请政府和军方一起去视察,观看这次发射任务。

在发射日期的当天,也就是12月20日,赵一和政府以及军方的人员一起来到了广州,视察了未来空间技术公司的卫星研发生产基地和火箭研发生产基地,视察完这两个地方,无论是政府人员还是军方人员,对于未来空间技术公司的实力有了一个更为清晰地认识。

这不仅让他们对于这次的合作更加有信心,更是对于赵一能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就将一家航天公司从无到有发展成现在的技术先进、规模庞大的企业,更是心生佩服,貌似在他的脑海中有着用不完的点子,技术在他的面前好似没有穿衣服的女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