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零三 众望所归(第1/2页)
章节报错
刘辩觉得自己这个问题对刘伯温很不公平。
刘伯温是个正常人,他不是穿越者,他不知道武如意篡唐的历史。如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那么后宫十几个嫔妃之中,武如意绝对是最有资格问鼎的人,刘伯温即便力推武如意为后也没有任何错误。
但这明显不是刘辩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刘伯温选谁都不会让刘辩满意。选武如意刘辩不满意,选了别人刘辩还是不满意;倘若刘伯温举荐穆桂英、卫梓夫、上官婉儿等人为后就正确吗?比起武如意来,她们就有资格被立为皇后么?
“朕希望刘基能说一句此乃陛下家事,陛下要立谁为后全由陛下做主,我等外臣无权干涉!”
刘辩最希望刘伯温能够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来给自己解围,但仔细想想这句话貌似是很多奸臣惑主的言论,根本就是推卸责任,刘伯温这样说的话又岂是为臣之道?不能给皇帝分忧解难,又怎么算的上忠臣?
听了皇帝的询问,同样峨冠博带,头戴冕冠的刘基手捧笏板,缓缓走出了行列。
这一刻满朝文武大臣的目光都落到了他的身上,等待着刘基抛砖引玉,看看堂堂的兵部尚书会支持哪位嫔妃上位?
刘伯温目光如炬,面色凝重,清了清嗓子拱手启奏:“臣以为,德妃武如意……”
听了刘伯温吐出来的第一句话之后,面色一直紧绷的司徒陆康脸颊上的肌肉微微跳动,总算长舒了一口气。与自己并无私交的刘伯温到底没有与陆家唱反调。而是十分客观公正的推举武如意为后,这让陆康对刘伯温颇为感激。
“德妃武如意自进宫以来。恭孝太后,尊敬陛下。宫廷内外一片称赞,又生下渤海王刘治,更是功不可没。孝贤皇后辞世之后,德妃与贤妃共同协理六宫,然贤妃热衷于军事,后.宫多赖德妃打理,方才使得后宫和睦,万民称颂。德妃平素注意言行,体贴宫娥。实乃天下之楷模,妇孺之榜样,陛下当早立德妃为后,使之母仪天下,泽被苍生!”刘基手捧笏板,说的慷慨激昂,正义凛然。
刘辩在心中暗自叹息一声:“刘基到底还是选了武如意啊!不过,这也怪不得刘伯温,若是按照公平选举的话。武如意是最有资格继任皇后的人选,朕相信刘伯温支持武如意为后并无私心,这只是他客观权衡之后做出的结果。”
刘辩对刘伯温的话未置可否,挥挥手示意刘伯温退下。目光又扫到包拯头上:“包爱卿,你认为朕该册立那个嫔妃为后?”
身为金陵府府尹的包拯急忙出列,手捧笏板躬身作揖:“微臣官卑职位。不敢妄议立后之事,还是请陛下询问三公及九部尚书吧!”
刘辩眉头微蹙。朗声道:“包卿不必谦虚,今日大殿上的所有文武都有说话的权力。更何况你是金陵府府尹。皇后将来要做天下典范,母仪天下,每个人都有评价皇后甚至皇帝的权力,包卿直说无妨!”
听了皇帝的话,包拯一张黝黑的脸颊肌肉微微跳动,拱手道:“既然陛下这样说,微臣便斗胆厥词。据臣所知,宫廷内外对德妃一片称赞,论入宫的时间,以及贡献与口碑,德妃都是当仁不让的不二之选!”
“想不到包黑子也支持武媚娘,100的政治真不是盖的!”
刘辩双目微闭,面无表情的挥手示意包拯退下,目光又扫到了刑部尚书狄仁杰的身上。
就在包拯退下的时候,已经六十七岁,皓首白发,就连胡须也已经花白的陆康一直紧绷着的面容终于放松了下来。
看起来陆家的人缘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好,就连与自己只有点头之交的刘伯温、包拯都支持武如意为后,那么还有谁会站出来反对自己的孙女登上皇后之位?
现在的陆氏已经是江东第一豪族,若武如意成功上位,那么陆家将来必是天下第一大族,尤胜四世三公的袁家一筹,弘农杨氏更是小巫见大巫,若真有这么一天,陆康觉得自己真的可以含笑九泉了。
“狄仁杰,你出来说说,支持哪个嫔妃继任皇后?”刘辩有些无奈的靠在龙椅上,伸手按摩着太阳穴,询问狄仁杰。
狄仁杰的回答干脆利索,手捧笏板道:“臣认为按资历,按德行,按口碑,按民望,都应该是由德妃继承唐后衣钵,母仪天下!”
“还是武媚娘!”刘辩越来越无奈,也许这些大臣都是客观公正的提出了建议,但武媚娘的手段以及陆家的势力也是不容忽视。
刘辩挥手示意狄仁杰退下,目光扫向所有的文臣,朗声问道:“诸位爱卿都认为应该由德妃武氏继承唐后之位,母仪天下吗?”
“臣等附议,德妃继承后位乃是众望所归,请陛下早日册立武德妃为后!”
在司空孔融的带领下,学部尚书顾雍、农部尚书徐光启、医部尚书步骘、御史大夫魏徵、学部侍郎陈琳,以及大大小小的各部侍郎、郎中、员外郎四五十人全部站了出来,一起躬身作揖,请求册立武如意为后。
这一刻刘辩总算体会到了荧屏上皇帝的无奈,即便你一言九鼎,却也不能触犯众怒,惹得众叛亲离。更何况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