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的人看着前方不远处,座椅背后的小屏幕,屏幕中正放着《尼伯龙根》的海报,故事简介,以及各个人物角色介绍的滚动条幅。

舞台边缘下方,是黑底红字的字幕。

届时,台上台下都会有字幕注解,无论是哪种观看习惯的,都能第一时间看到歌词翻译的字幕。

而此时,对这部作品最为好奇的,自然就是阿登纳与拉森!!

拉森自然不用说,生长于北欧的他,几乎可以说是听着北欧神话长大的。

而阿登纳,作为德国这么大块的音乐家,对于艺术领域研究极高,曾经在研究中古德语的时候,就曾研究过这本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

音乐创作,尤其是大型管弦乐史诗音乐的创作,对创作者宗教,神话,哲学上的要求极高。

有了创作者,自然也就有了表演者。

表演者若对这些知识不够了解,根本难以演绎的尽善尽美。

更何况,台下的大佬们,有鉴赏家,有艺术指导家。

脑子里面这些边缘知识的储备量可是极佳!

如果李文音的这个作品,在艺术加工的风险中,有任何的失误,甚至是任何观念,都很容易被无限放大。

而如果仅仅是平淡的叙述神话故事?

那李文音的名声就彻底毁了,充其量也就是个又臭又长的作品罢了。

想到这一层的阿登纳与拉森,对视一眼。

有好奇,有兴奋,也有些担忧。

而台下华国的官员与音乐从业者,也略有兴趣的点着头,好奇的等待李文音接下来的演出。

可以说,此时无论对李文音有什么看法,这个时候,全员都在支持李文音。

这可是华国青年一代的音乐之光,驾驭这样其他民族文化的题材,又能做成什么样?

李文音没有说话,伸手这么一示意,众人的目光便看向了侧台。

随之上场的,是乐团的乐手们。

巨大的编制,多样的乐器。

所有乐手全部就坐,李文音也从舞台之上,来到了自己应该在的位置。

侧台的的指挥席!!

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是戏剧,诗歌,音乐,文学,舞美等一系列的综合体。

转换为歌剧艺术形式后,李文音第一次从台上的c位,来到了灯光略显昏暗的侧台。

李文音来到指挥席位上。

指挥台上,竖立着一个小巧高挑的凳子。

说是凳子,不如说是靠板。

对观众们鞠了一躬后,在掌声中,微微靠在靠板上,对着灯光师与特效师示意了一下后,全场的灯光便黯淡了下去。

观众们屏气凝神,准备观看。

黑暗的舞台上,闪烁起了幽蓝暗沉的灯光。

李文音轻轻挥动指挥棒,沉稳的长低音轻柔的响起,开启了《尼伯龙根》之旅。

此时响起的,也正是序幕《莱茵的黄金》的序曲。

黑暗之中,似有水面的波光嶙峋在轻柔的闪耀。

神秘,幽邃。

似乎想要带人来到这个北欧的神话时代。

轻轻的,铜管乐与巴松慢慢的轻柔递进,许久不变的低音终于开始有了波澜。

这样的波澜,似乎正是黎明前的莱茵河面慢慢波荡的涟漪。

随着铜管乐逐渐的明朗,幽蓝色的水面,似乎开始泛起了金光。

小提琴的弦乐轻柔的加入,似乎带来了生命的气息。

太阳慢慢升起,投射在水面上。

这里,就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莱茵河!!

如梦似幻的开场!!

电脑特效投射在舞台上,配合灯光,造就了这样神奇的开场。

小提琴的音阶,在铜管铺底的配合下,仅仅是一个开场,就将在座的人心神牵住,难以脱离。

舞台上的灯光,就仿佛是极光一般,铺在水面上。

突然,水面似乎随着小提琴的弦乐逐渐缓慢的上升,众人仿佛来到了莱茵河的河底。

安静而明朗。

弦乐沸腾的“自然的动机”涌现,而另一重“自然的动机”,以复调的手法纠缠在这里。

而小音符构建的“波浪的动机”,却又逐渐与前两个动机结合。

仅仅是一个开场,李文音细腻的曲子,就已经让人感到眼前一亮。

河水青色与蓝色交织。

阳光照射在河面,但随着逐渐进入河底,却变得愈发阴暗。

三道身影浮现。

吊威亚让三名演员在半空中漂浮,配合背景的特效,仿佛是在水中游玩的三只美人鱼。

这是莱茵河孕育出的三女神,莱茵的少女!!!

“哗呀!这河水卷起的波澜,将我们轻轻的摇来摇去!”

序曲过后,少女的动机响起。

两名女高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