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9章 捡宝(第1/2页)
章节报错
收到裴潜的消息,得知安邑落入吕蒙之手,卫觊大惊失色。
与裴潜不同,他就是安邑人,大半家人在安邑城中,还有数百族人在城外的庄园里,安邑失守,城里的家人成了吕蒙的人质,他是坚持既定方案,支持刘备,还是向孙策俯首称牙,就成了他必须面对的问题。
反复权衡后,他决定继续坚持。当年孙策为蔡琰鸣不平的场面深深的烙在他的脑海里,让他这么多年都抬不起头来,一想起就恨得咬牙切齿。如今孙策势强,蔡琰名重,若是河东落入吕蒙之手,成为吴国的属地,卫氏就彻底完了。就算孙策不会亲自出面,也会有人秉承上意,对卫氏赶尽杀绝,尽情羞辱。
与其如此,不如孤注一掷,奋力一搏。
卫觊随即请见刘备,说明情况,并提醒刘备安邑的意义,请刘备立刻出兵。
刘备当然清楚安邑的意义。河东不仅有盐有铁,百姓富庶,能提供他急需的物资,还能掩护并州,威胁关中。一旦失去河东,河内三面受敌,他很可能也守不住,只能退守并州——如果能夺取并州的话。
但出兵河东并不是说说就行,他兵力不足,无法成行。包括河内世家的部曲和新招募的士卒在内,刘备现在有步骑四万。他准备派张飞、张郃率领一万步骑入并州,还要留下足够的兵力守河内——鲁肃有水师,随即可能渡河攻击——剩下的人马不足以攻取安邑。安邑是河东郡治,很久以前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城坚池深,有吕蒙率领的三千吴军精锐防守,没有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攻克。
这时,司马懿提出了意见。河东必取,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重点不是攻安邑,而是阻击援军。
增援安邑的援军有三种可能:最近的当然是驻扎在弘农的蒋钦部,其次是目前还在洛阳的鲁肃部,最后是关中的凉州军,包括胡轸率领的董卓旧部和杨阜等凉州新锐控制的士家。但关中之变来得太突然,很多人都没有准备,包括杨阜等人在内,绝大多数人都犹豫未定。即使有贾诩的配合,杨修也需要时间稳定关中,不太可能迅速派出援军,增援河东。至于蒋钦,他兵力有限,又负有守卫弘农的责任,在关中形势不明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增援河东。
剩下的只有鲁肃,但鲁肃的困难也不小。从河南增援河东必须先渡过黄河,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在孟津渡河,一是在陕县渡河。如果在孟津渡河,攻击前进,等鲁肃赶到河东,至少要半个月,甚至止步河内,根本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如果在陕县渡河,他只能用民船——冬天水浅,水师经过三门峡的可能性极小——无法保证粮道安全。
就算渡了河,鲁肃还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骑兵。他的骑兵数量有限,估计不超过千人。中山军有骑兵万人,在河东境内交战,又有河东世家的人力、物力支持,优势明显,稳操胜劵。击败鲁肃之后再攻安邑,把握要大得多。若是王盖等人能够说服或者击杀阎温,控制并州,再带着太原、上党的并州军增援,自然有足够的兵力攻取安邑。若是迁延不决,等阎温收到河东生变的消息,做好了准备,那就麻烦了。
司马懿最后提醒刘备,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一旦等杨修稳定了关中,派出援兵,或者孙策调南阳、陈留的驻军增援,河东必然失守。
刘备觉得司马懿说得有理,他和逢纪商量后,决定改变方案,由逢纪留守河内,审英协助,他亲率主力赶往河东。司马懿通晓兵法,刘备任命他为军师,随大军作战,出谋划策。
第二天一早,刘备起兵,张飞、张郃率领一万骑兵在前,刘备率领一万步卒在后。轵关守将是河东人,已经收到了裴潜的消息,开门迎接,刘备顺利通过,进入河东。
与此同时,王盖等人通过天井关,进入上党郡。
——
收到蒋钦的消息,得知吕蒙擅自决定,奔袭安邑,鲁肃很生气。
吕蒙看似果决,实则鲁莽,而且将他推入被动之境,迫使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渡河作战。且不说此举冒险,很可能遭受覆败,就算吕蒙得手,攻占了安邑,也不代表就是胜利。河东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刘备绝不会坐观,河东世家也不会善罢甘休,一旦他们联手,吕蒙必然被围困在安邑,处境危险。
他不能不救,但他却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救,尤其是骑兵。兵力不足,又没有足够的骑兵,如何才能战胜拥有近万骑兵的刘备?就算侥幸取胜也是惨胜,未必还有余力解安邑之围。
况且大王登基在即,这时候受挫,还有脸回去参加登基大典吗?
辛毗也很意外,但他不像鲁肃那么恼火。他毕竟是军师,不会觉得吕蒙此举有冒犯之嫌,就算是,他也不会表现出来,还要帮吕蒙一把。吕蒙虽是武人,却是汝南人,算是汝颍系,而且是汝颍系中不多见的将领,与他还算亲近。
辛毗对鲁肃说,关中之变仓促,没有人事先有准备,河东又是如此重要,吕蒙来不及请示,主动出兵也是迫不得已,虽然有失鲁莽,却也是积极求战的表现。这一点很像大王,每每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