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条船装满,于是你的甲板上就会有好几个口子,下层的主甲板也是,再下层还是,于是你就会损失相当多的炮位。

中国帆船由于有隔舱的隔板来支撑结构,所以建造的时候要么不使用肋材,要么使用的很少。而西洋帆船由于没有隔舱来支撑结构,因此大量使用肋材,尤其是军舰,几乎一根连着一根。

这些肋材提供了很好的防御效果,比如拿破仑时代的18磅舰炮的实心炮弹,在300码的距离外甚至不能对46英寸厚的肋材造成决定性损伤,抵近射击也无法贯穿。

要知道,当时每个英国战列舰的炮位左右两边各有一根肋材,因此真实的海战中被击沉的军舰的比率是非常小的,多数都是俘获。

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后,就利用北美大陆丰富优质的木材资源,精心打造了一批橡木战舰,这批战舰在与其后英国企图重新夺回北美殖民地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次战争的海战中,英国战船在中远距离发射的炮弹常常被美军舰船的船体弹开,使得英国皇家海军引以为傲的炮击技术无法发挥优势,英国船员为之惊呼为“铁船”。

而美国军舰仗着船体结实而大量装备短重炮,与英军大打近程炮战,结果英军反而被美军强大的近程火力打的伤亡惨重,从而使得年轻的美国海军赢得了海上的胜利。

注:当然美国陆军就没这么好运,被从加拿大过来的英军打得连首都华盛顿都丢了,结果让英国佬把总统府都烧了。好在总统府是石制建筑,只是被烧得乌黑,后来美国人只好把总统府刷白……这就是美国白宫的由来。]

而中国帆船由于较少使用肋材,所以相对容易被打穿,炮弹造成的伤害会远大于西洋帆船。注:日本人的船更惨,曾经用8艘主力船围攻一艘荷兰商船而被统统击沉的战例。]

同时,西式舰船的船体结构的增强也有助于在船上装备大量的火炮,而不必担心被密集开火的火炮的后坐力震散架了。

原先中式舰船的船体结构则无法承受这样的力量,这也就是原历史上中国舰船最多只能装备不超过30门火炮的原因——不是不肯,委实不能。

所以如果以原历史上的情况来说,中国帆船是一种优秀的商用船型。由于使用硬帆,使得操作方便,所需要的水手数量比软帆的西洋帆船少了不少,在复杂海况下也更加灵活。而由于使用隔舱设计,抗沉性和造价也比西洋帆船更加优秀。

但是由于速度、炮位和防御的原因,这种中式帆船不适合用来作为热兵器时代的战舰,尤其是实心弹作为主要武器的时代。

这里就有个疑点了:中式帆船既然不能载炮超过30门,那莱州级巡洋舰配备的52门大炮怎么解释?而身为三级战列舰的“刘仁轨”号更是配备了72门大炮,岂不是更没法解释了?

没什么不能解释的,一句话:京华战舰的船体实际上采用了紧凑船肋的西式设计,虽然保留了隔水舱设计,但隔水舱的数量比原先的中式帆船要小得多,每个隔水舱都做得比较大。

换句话说,京华其实是用寻常情况下的抗沉性下降,来换取战斗中抗沉性的提升。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京华只有军舰级的舰船是这样做的,武装运输舰并没有按照这个思路建造。

这也解释了为何1600料的武装运输舰造价只要万两银子,而2400料的莱州级巡洋舰造价竟然高达16万两银子——之前说了,这种紧凑船肋的船体花费非常大。

西式船体加上弱化后的中式隔水舱,西式全帆设计加上改良后的中式硬帆(改良办法前文好像写过,这里就不重复了),这就是高务实所谓的“中西合璧”。

这种设计不仅把中式帆船的战斗抗沉性大幅提升,可以配备的火炮数量也大幅提升——同样的船体大小,欧洲此时的军舰能装载约60-70门炮,而莱州级巡洋舰虽然仍低于此数,但也装载了52门。

靠着高务实设计思路和京华造炮水平的小外挂,这52门炮应该不弱于此时欧洲同体量战舰的炮战能力。

如果说莱州级与西班牙大珍宝船相比还有什么劣势(这俩体量差不多),那大概就是满帆顺风且处于大风状态时的速度比不上对方。至于逆风、微风等海况下,莱州级反而还有优势。

南洋舰队在泉州临时调配给远征舰队的领航员不是白给的,高振炘就是听了他们的判断,所以敢赌近几天不会有大风!

当然,他也考虑过万一真碰上大风天怎么办——好吧,也没别的办法,实在不行就逆风开溜呗。只不过这样一来,诱敌围歼的计划就算完蛋了,因为此时正是吹南风的季节(东南风居多),逆风开溜的话“登州”号他们就只好往马尼拉跑,与设伏地点反向。

“登州”号之所以被选为诱敌编队的指挥舰,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舰的舰长有这方面的经验。

这位舰长是一位“老熟人”,名叫高木三。他在出任“登州”号巡洋舰舰长之前,是南洋舰队武装运输舰“赤眼蜂”号的舰长。

此人由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