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唐解元。

这一届乡试,姑苏府更是人才济济,来势汹汹。

特别是其中四个考生,在姑苏府一带素有“江南四小才子”之美誉,同时也是公认的,此次乡试夺魁的最热门人选。

一时间,前往拜访者络绎不绝。

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等到对方高中了再去拜访,恐怕就没那么容易见到人了。

包括刘腾华与马东强也兴冲冲跑去凑了个热闹,结果却吃了个闭门羹。

毕竟二人名不见经传,挤不进对方的圈子。

陌子鸣对这类的攀交倒不感兴趣,因为这是一种功利性质的结交,大家都想提前编织一张人际关系网,利于以后的发展。

但陌子鸣参与科举考试只是想求个功名,并非为了仕途。

重要的是,他以后要走的路与常人不同,彼此所在的位面也不同。

所以,在别的考生忙着结交、忙着应酬之时,他则悠悠然关起门来看书,也或是一个人上街逛一逛,放松一下心情。

不知不觉间,考期临近。

按规矩,一众考生需要提前一天进行登记、验明正身,然后领取号牌入场。

号舍的编号一般采用千字文排序,里面的空间很小,差不多就是一张条桌大小,考生吃、睡都在里面。

如无特殊情况,考生一般是不允许离开号舍的,以防作弊。

考试开始之后,除了主考官之外,还有不少同考官不分日夜,交替监视一众考生。

一旦发现作弊行为,立即赶出考场,情节严重者甚至还要夺取功名,终生不得应试。

当然,再严厉的规矩也挡不住利益的驱使,依然还是会有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进入考场之后,陌子鸣按编号找到了自己的号舍。

的确很小,躺下来连腿都伸不直。

不过陌子鸣倒无所谓,他可以盘腿调息,效果比睡觉还要好。

一夜无语。

次日一早,考卷开始依次下放。

考试分为三场,每场以三日为限。

第一场主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的内容,包括诗词类。

第二场主考论、诏、诰、表、判语,大致上相当于是写论文。

第三场乃是重中之重:策论。

所谓策论,乃是让考生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朝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与见解。

简单来说,前两场相当于是理论,主要检测考生的文采,而第三场策论,则是看一个考生对于时事、朝政的理念。

毕竟,朝廷举办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员,而不是选拔才子。

因此历史上有不少名闻天下的才子,或许能写出流芳百世的诗句,但却不一定能够做官。

反之那些状元郎,却很少有传世的诗句。

比如陌子鸣前世极负盛名的李白、杜甫、苏轼这类的诗仙或是大文豪,皆与状元无缘。

主要原因还是科举考试的侧重点不同。

陌子鸣印象最深的,前世历史上既是状元又是文豪者,乃是文天祥。

其作品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正气歌》,成为传世经典。

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荡气回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拿到试卷之后,陌子鸣先行浏览了一下考题,计有三道四书题,四道经义题,五言诗一首。

四书题要求每题二百字以上,经义每题三百字以上,这一点几乎每届都一样,只是考题不同。

三日答题时间,其实算是很充裕了。

当然,也要分优等生和差生。优等人一拿到试卷,往往是下笔如有神,差生则有可能抓破头皮也难以下笔。

看完试卷之后,陌子鸣倒没有当即下笔,而是将试卷扔到一边,斜躺着养神。

实则上,是在构思。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欲速则不达。

这次科举,无论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修炼,也或是为了不负白素贞的殷切期望,陌子鸣都不容许自己失误。

错过这次,又得等三年。

当然,信心还是足足的。

一直到了第二天中午过后,陌子鸣方才开始下笔。

一般情况下,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考生都是先答题,然后修改,最后工工整整誊上一遍,以期给考官留下好印象。

先答四书题,再答经义题,最后题写了一首五言诗。

答完之后反复检查,并修改了一番,次日上午开始誊写。

按照大乾朝的传统,乡试的考卷会直接交予考官评阅。

到了下一级别,也就是京城会试之时,规则就会改变了。

那时候,所有考生的考卷会交由专人重新誊写一遍,再交由考官阅卷。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一些考官从字迹上辨认考生,从而导致包庇或是恶意淘汰考生的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