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确这些个文墨人,被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败吓怕了,一听打仗,第一个反应就是和谈,最多愤世嫉俗骂一通军队无能,能想的办法,还是花钱息事宁人,所以古人有句话,叫“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最好诠释。

当然,也不乏有志气有傲骨的读书人。只是徒有一腔热血,却不懂如何指挥军队克敌制胜,还是徒劳。

杜文浩环顾四周,接着咆哮道:“我军元气大伤,西夏又何尝不是如此?两国交战,拼到最后拼的是什么?——不是军队,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好比一个胖子跟一个瘦子打架,胖子就算多挨了几拳,到底皮厚脂肪多,经得起,瘦子呢,挨几拳恐怕骨头就要折了,最后倒下的只怕多半是瘦子吧?所以,与西夏之战可以打,必须打,而且一定能打胜!只要我们整顿好我们的军队,走精兵强军之路,将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章惇苦笑道:“我就不明白,为何一定要跟西夏打?”

当时宋朝主要敌人就是大辽和西夏。此刻,大辽与大宋已经结盟,关系一直不错,边境也比较平静。而杜文浩学历史已经知道,不久的将来,大辽国会被大金国所灭,所以不用费心去攻打他们,只需要等待大金国的崛起,与大辽厮杀,到时候便坐收渔翁之利就行了。在这之前,必须要解决掉西夏,解除后顾之忧,集中力量对付将来的大金国。另外,攻打西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马场!

中国能大规模养马的地方共有两处,一处在辽国,一处就是西夏的丹山马场。经过与吐蕃一个月的战争,杜文浩已经深刻体会到,在古代,要建立一直进攻性的军队,骑兵是不可或缺的。大宋军队强兵之路最主要的障碍,就是战马奇缺。所以,必须至少这两处马场中的一处,相比较而言,西夏的马场比大辽的更好。因此,与西夏的战争必须打,而且要早打早解决。

杜文浩当然不可能把大辽会被大金所灭这个对未来的预知告诉他们,冠冕堂皇说道:“开疆拓土是我辈本份。我大宋的版图是历代最小的,大家难道不觉的羞愧吗?再说了,现在是西夏进攻咱们,不是咱们要主动挑起战争。面对西夏进攻,咱们还有的选择吗?只能奋起一战,保家卫国!”

“杜将军所言差矣!”韩缜脑袋摇得跟个拨浪鼓似的,一脸讥笑道:“能花钱办成的事,干嘛要牺牲万千将士……”

“闭嘴!”杜文浩厉声打断他的话,他转身盯着韩缜,瞪圆了眼睛指手画脚吼道:“我刚才说的,正是太皇太后授权卑职制定强兵方略的用意所在!太皇太后说了,她决不能容忍岁币继续存在下去,决不能容忍花钱买平安!太皇太后说了,钱再多,宁可拿去打水漂,也不用来买耻辱!太皇太后还说了,只有没骨气的软蛋,才卑躬屈膝去求和。——要求和,也是他们向我们求和!是他们向我们献岁币求我们退兵,这才是王道!这才是泱泱大国的国威、军威!”

要论理争辩,论文笔口才,这些文人每一位都在杜文浩之上,自然是不服杜文浩的话的,只是,他左一个太皇太后,右一个太皇太后的,把太皇太后的想法添油加醋一通说了出来,连他自己都分辨不出到底哪一句是太皇太后的原话,哪一句是自己的想法了。他的这番话听到这些人的耳朵里,却都成了太皇太后的话了。

这些人都知道杜文浩是太皇太后面前的大红人,青云直上从四品提刑官直接升到三衙都点检,更是为他而开了都点检列宰执的先例。凭这就知道他在太皇太后眼里的分量,自然谁也不会怀疑这话不是太皇太后说的,就算猜想里面可能有些水分,但基调绝对没错,顿时都沉默了。

杜文浩转述太皇太后的话,已经点明了太皇太后在军事行动上是主战的强硬派。太皇太后如今垂帘听政,她的懿旨那就是圣旨,她的话那就是最终的决定。口才再好,他们也不敢跟太皇太后较劲。

尤其是,在变法方面,太皇太后是保守派,而在座的除了王珪和杜文浩,全都是变法派,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在座诸位还能否在这个位置上呆着,就看她老人家的脸色了。这关口上谁敢跟她唱反调?除非不想保住这官位了。对于这些人来说,宰执这个最高领导层的职位,还是相当相当重要的,犯不着为是否在边境跟西夏打一仗而给太皇太后变法图强的雄心添堵。

可是,刚才大家把话都说得太满,特别是章惇和韩缜,还跟杜文浩吵了起来,突然要转变态度,又有些下不来台。

这时,王珪轻咳一声,道:“太皇太后虽为女流,却是意志坚定巾帼不让须眉的,她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老朽也是多次受教了的。咱们要报岁币和谈的方案上去,只怕会被打回来不说,还会让太皇太后以为宰执太过软弱,不堪己用啊!”

王珪尽管没有直接支持杜文浩,但他的话比直接表态更明确,而且把最关键的问题点明了,那意思很清楚,太皇太后虽然是女流,生性柔弱,却是外柔内刚,但现在毕竟大权在握,又是刚上台,想干一番事业出来,正在三把火的劲头上,这时候谁给她找不自在,那就别想再呆在这位置上,太皇太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