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第2/7页)
章节报错
想改造大唐,甚至只是变革一小部份,胎死腹中。
但是结束了吗?
并没有。
回到大唐,苏大为想以另一种方式,劝说李治。
于是在朝堂之上,在满朝宰相与李治当面,苏大为说出自己的想法。
府兵制、马政,至少为那些为帝国流过血的战士们,争一争利益。
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更好的路。
但是,失败了。
站在后世人眼光,每说出一句看法,便被当朝宰相无情的否定,被李治否定。
帝国有帝国的利益。
在帝国的利益面前,有些个人的小利,无法兼顾。
也是必须舍弃的。
他无法反驳宰相们说的话。
那种被宰相带讽刺的抨击,和鄙夷的目光,深深刺痛了内心。
“你不就是个武夫吗?”
“哪里懂朝政?哪里懂朝廷的大局?”
“退下吧。”
还有更多的话,更多的想法,不吐不快。
然而,也没有说的必要了。
这条路走不通。
那么,再找其他的方法吧。
用商业改造大唐?
或许还有另一条路。
情报系统。
用都察寺,用情报,来纠偏,将大唐这辆快速前行的战车,稍稍校正一下轨迹吧。
至少,至少让“大非川之败”,不再发生。
让大唐的盛世,国运,延绵得更久。
让华夏的百姓,再多享几年太平吧。
然后……
都察寺寺卿一职被撤。
呵呵,厉害啊。
厉害啊我的陛下,圣人。
当真是厉害。
每一步,都走在前面。
苏大为有时候也不得不感概。
李治的眼光之毒辣。
自己已经尽量低调了,尽量在隐忍了。
但每一次,这位看起来笑眯眯的,一团和气的,越来越胖的圣人,那双眼睛,都能看透迷雾。
看到自己前面。
把自己前面的路给堵上。
随后就是征吐蕃。
那时的苏大为已经累了,也厌倦了。
他真的想把一切都抛下,再不管这堆烂摊子。
只有在体制之内,才能亲眼看清楚,这庞大的帝国,兵制、民政,是以如何惊人的速度走向疲惫与衰老。
垄断、兼并。
军功再无可赐之田。
而那些高门贵人,随随便便都能占地千顷。
甚至连那些沙门胡佛,都广占良田。
只有大唐的百姓,无法从一次次战争胜利中,分到一点利益。
变了啊,许多东西都变了啊。
宰相,圣人,你们高高在上,看不见吗?
罢了。
就当为了薛仁贵。
为了大唐百姓,最后再出战一次。
吾师苏定方病重。
总不希望,他像历史一样,死在军中吧?
也不希望,仁贵经历历史上的大非川之败吧。
这些事,我替你们来扛。
吐蕃,日后的雪域高原。
果然是不好打啊!
虽然早早准备了“红景天”,准备应对高原反应,但大军费尽千辛万苦,艰难跋涉,还是很难适应。
一路上不知病倒多少。
足足花了九个多月,才到达武威。
这可怕的遥远路途。
然后……
战吧!
一次次精心谋划,一场场情报收集,一次次博弈,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啃下来。
这次征战,太不容易了。
代价,也太惨重了。
身边的袍泽不知多少倒在征吐蕃的路上。
许多军中中下层将领,自己熟悉的面孔都消失在这一役。
连赵胡儿他们也……
为此,阿史那道真差点真的就翻脸了啊。
好不容易打破吐蕃。
但是,该来的始终会来。
苏定方,还是在最后时刻,突然病亡。
扶着老师的灵柩,苏大为开始返回长安之路。
可不曾想,入蜀之后,又接到朝廷的旨意。
将他行军总管一职撤去。
令他入蜀中黄安县为县令。
李治,果然还是那个李治。
论帝王心术。
李治从来没输过。
怎么办?
被撤熊津都督时没反。
被撤都察寺卿时没反。
总不能在眼下,这种局面下反了吧。
苏大为变得无比顺从。
好像是被磨平了一切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