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关大善人

医生应该是个值得公众信任的群体,人们在治疗疾病时,理应对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秉持起码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医患双方打交道的基础。

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就连最应该得到信任的医生都时时刻刻面对着病患和病患家属以及社会公众的质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任麟曾经对关毅说过,每个当医生的都希望病人好,希望社会能够给医生更多理解。

当时关毅就对任麟提出了反驳,医生需要的不止是理解,作为普通病患和家属来说,他们不懂医学,自然也就不懂为什么到医院里看病要做那么多在他们看来是“重复”的检查,也不知道为什么手术室不能进,也不知道为什么医生每做出一个决定都要家属签字……

这些正常的流程和规矩,在“怀疑一切”的思想影响之下,当然会被认为是医生试图推卸责任,医院在搞暗箱操作。医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让他们“理解”,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也许医生今天的说明和解释能让这个病患“理解”了,但是换一个人依然是不“理解”的。这样重复的行动根本就是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真正的理想状态,就是人人都信任医生,给予这个神圣的职业以最基本的信任。

当然,信任的来源同样应该是在规范的制度和公开透明的职业运行体系中建立起来的。消除医患间的不信任,需要弥补医疗投入不足、矫正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公、提高医生的医德医风等等,头绪非常复杂。

但是,对医生少一点毫无根据的怀疑,多一些起码的信任,却是现实的必须。

怀疑本身就不需要任何根据,想说就说,遑论对错。当怀疑成了一种最廉价的思维方式,由此衍生出的言论就变成了伤人的利器。这种怀疑完全是一种“习惯性的不信任”。

或许这就像阿美利加一样,把质疑一切,怀疑一切视为民众最基本的权利。但是,当这种不信任的情绪弥漫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信任基础遭到冲击之后,这个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没有信任,言语变成了木锣,声音是空的。有了信任,言语才有生命。”

如果人们彼此间缺少起码的信任,每个职业都可能被污名化,每个人的言论都会失去真实性,人们每天都处于“不可预测的危险”之中,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想要加害你的人……长此以往,人人都会患上被迫害的妄想症的。

要消除这种不信任感,并不容易。

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专家都曾试图给出答案,但至今也没人发现有什么“速效药”,修复社会信任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关毅也没打算去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就只有一句话——爱信不信!

他对于付大宝的事情纠结了一会儿之后,所做出的决定也是这样。他告诉付大宝可以帮他,但前提就是付大宝愿不愿意相信!

不信就拉倒!

虽然在他的内心深处,也觉得在这茫茫人海之中,能够遇到一个先天觉醒者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他现在既没有真正掌握帮助他掌控源能的方法,也没有得到对方的信任,那么……就算是千载难逢的“天才璞玉”,也只能弃之不顾了。

如果付大宝愿意相信他,那么他倒是不吝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尝试着帮助他掌控源能,这样既能解决付大宝的“病痛”,或许还能培养出一个异能者。这对于关毅来说或许会是一个机缘。

关毅把名片交给付大宝之后,就带着冯晓英回家了。

三天后,关毅在书房里接到了常宇春从门卫打来的电话。

“关总……那个付大宝,找上门来了……他说想请您帮他治病。”常宇春在电话里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那天的事情常宇春是亲身经历的,从他的角度来说,付大宝的确是有点不识抬举。当然,他反过来也能理解,任谁听说有人愿意“包吃包住包治病,还一分钱不要……”这的确有点象骗子的忽悠。

关毅当时的状态看上去,并不很高兴,甚至有点不快,这些常宇春都看到了。他当时就觉得,关毅这么做或许本身是对付大宝不满,但碍于冯晓英的请求,又不好拒绝,所以才那么说的。

所以,他今天接到门卫的当班保安汇报有这么个人来找关总,他确认是付大宝之后,打电话给关毅,心里也不确定关毅会不会接待他……或许就只是给他点钱打发了。

就在常宇春心里有些犹豫忐忑地时候,关毅在电话里平静地给了他一个答复。

“带他上来吧!”

付大宝这两天里,还真是按照关毅说的,在路上在旅馆里四处找人打听。只要是穿着稍微好一点看着像有学问的城里人,他就会拿着名片向人家求教。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确认了,名片上的这个“关毅”的确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板,而且据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