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_1074(第3/6页)
章节报错
既惊于苏大为料事如神。
又震骇于,大唐居然在西域第二次失败。
这印证了苏大为之前的判断。
同时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大唐在西域的力量,还能不能守得住。
这已经不是唐军战线动荡的事了。
接连两次失败,已经伤了大唐在西域的统治根基。
那便是唐军百战百胜,武德充沛。
而一但西域有变,就是震动国本的大事。
大唐能雄踞天下,打得四夷无法抬头。
除了唐军勇猛,名将辈出。
更是靠西域贸易,这条富得流油的黄金商路在支撑大唐的国力。
武力与财力,两手都硬。
一但西域之事出现反覆。
相当于切断替大唐财赋输血的大血管。
凶险异常。
历史上,大唐也正是被吐蕃攻下了安西四镇,断了西域商路后,国势开始萎靡。
直到唐玄宗时期,重新与吐蕃争夺西域。
一度占据上风。
最终到玄宗晚年时,安史之乱爆发。
大唐无遐顾及西域。
从此国势大颓。
就算平息了安史之乱后,因为丢了西域,大唐也从世界级的帝国,缩小为区域性强国。
数次被吐蕃人冲入长安,烧杀抢掠。
再也无法恢复“天可汗”时,万国来朝的极盛局面。
“阿舅,怎么办……西域,还有辽东那边……”
“陛下勿慌。”
苏大为两眼射出鹰隼般冷静的光芒。
眼瞳如冰晶般透明。
隐有煞意透出。
这一瞬间,他仿佛从沉稳的朝廷重臣,又变回那个战场之上,指挥若定的统帅。
“这份情报,从西域传回来,就算有快马驿站,最少也是数个月前,现在慌张于事无补。”
“那怎么办,阿舅,西域那边会不会……”
“有大都护裴行俭在,局势应该不至于靡烂。”
苏大为缓缓道:“现在最重要的,一是确定我军损失,西域局势,然后再考察东西两线,何为主,何为次,如何调配资源,迅速稳定局面。”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自有一种令人信服,安定人心的力量。
李弘听了心下稍安。
“阿舅不是说辽东叛乱不足为惧?”
“辽东本无大事,但若是我们把注意力全投在西面,忽略一些事,有可能给敌人可趁之机。所以需要综合考量局势,再合理调配兵力。”
苏大为的话,听得李弘连连点头。
大唐几代帝王里,李渊的战略水平相当高明。
起事时合纵连横,每一步都精准老辣。
李世民更不用说,乃是不世之天才。
天策府上将。
纵然是在大唐开国的一批将领里,也无人能出其右。
后世教员曾夸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到了李治这一代。
李治本人虽然没经过战阵,不懂军略。
但他政治手腕高明,看人极准。
而且还有太宗时期留下的一批名臣名将。
唐军在战场上依然相当猛。
打得西突厥、高句丽、倭国、吐蕃,全都跪下唱征服。
但是到了李弘这里。
显然比李治又有些不如。
无论从名臣名将,还是李弘自身的权谋和看人的眼光。
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李弘虽然不懂军事,但还算能听苏大为的话。
能虑心纳谏,有容人之量。
若再传一代帝王,只怕就容易出昏聩之主了。
这是天数使然。
“阿舅,既是如此,我们现在便回宫,速召朝臣议军事。”
“稍待。”
苏大为制止道:“这消息既然传到我们这里,太后那边想必也很快会知道。”
嗯?
李弘先是一愣。
接着脸色大变。
苏大为的话提醒了他。
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如若不是薛仁贵惨败于西域。
大唐局面还算稳定。
那么苏大为可以坐镇中央,护着李佑。
但眼下的局面,西域局势随时靡烂。
此时大唐内,唯一有能力力挽狂澜的名将,舍苏大为,还有何人?
而苏大为若出战。
朝中还有谁能护住自己?
这一瞬间,想通这些关窍的李弘,面如死灰。
……
黄沙弥漫。
天空是灰朦朦的。
烈日炙烤着大地。
热气蒸腾。
地面的景物,都因高温而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