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府开支加起来乃是五十万两上下。”

“陛下以为这是一个小数目。朝廷足以开支,但是陛下没有算,这改制的几个府县,于天下不过是九牛之一毛而已。”

“朝廷如果全面改制的话,臣估计吏员数量恐怕不下百万。如此一来每年开支就在千万两以上,如此朝廷如何能支?”

“今年不过西域叛乱,有旱灾之兆,朝廷已经动用府库将尽,一旦西域战事连年不绝,或者大旱数年,朝廷该怎么办?”

“臣闻智者见祸端于未萌,臣不敢言智,敢不直言以告,臣请暂行新法,以裕朝廷。”

朱祁镇听了心中忽然一个激灵,他甚至有一种兴奋之感,暗道:“来了。”

朱祁镇自然知道,朝廷之中有一股反对新政的浪潮,但是背后主持的人到底是谁?朱祁镇一直没有头绪。

这种官场上的事情,让锦衣卫介入也合适。

朱祁镇只能猜。

但是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也反对朱祁镇新政的人,就是被朱祁镇列为大臣的十几个人之中。

文臣之中,六个大学士加上六个尚书,这十二个人之中必然有一个。

无他,没有重臣参与其中,都称不上政治风潮。

但是是谁?

这个问题,朱祁镇一直没有答案。

毕竟,一般来说有些想搞事,都是先拿下面的人出来试探。放出风声看朝野的反应。等情况一步步发酵之后,才站出来发声。

古今这样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差别。

当然了,朱祁镇对于李秉并不是没有怀疑的。

李秉是正统元年进士,是刘定之的同年,这也是能为吏部尚书的原因之一,毕竟同年之间是比较好说话的。

但是细细看李秉的经历就知道。

他应该是刘球栽培的。

刘球乃是当初天下文臣领袖,但是被朱祁镇用近乎不讲道理的手法给拿下了,只能在家中被养病,然后离开政坛。

但并不意味着,朱祁镇除掉一个刘球,就可以将刘球的政治影响力给清楚了。

李秉先在地方当同知,以断案如神闻名,然后调入中枢一段时间,又在边塞任过职,在与瓦刺的战争之中得到了锻炼。

当然了。

随后李秉又在都察院里长期任职,他的上司就是刘球。

在刘球之后,他似乎被李贤接纳了。

调入吏部之中。要知道吏部乃是李贤的老地盘。有李贤的栽培李秉才能在吏部上迅速上手,在刘定之上位之后,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朱祁镇将李秉的底细,在心中过了一遍,目光扫过所有大臣,却见大臣表情不一,有的似乎惊愕,有的似乎早就知道一般。有的古井无波。

朱祁镇心中暗道:“都是千年老狐狸,谁也别玩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