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了旗帜鲜明的对立。

在夏税征收前后,也就是五月前后,成为朝廷议论的重点。

朱祁镇再次召集内阁会议,他令两侧靠墙的地方,摆上了两道几案,整整齐齐有十几米长,而上面没有一处空档。

都密密麻麻的放满了奏折。

朱祁镇甚至没有看完,也令内阁焦头烂额。

都是下面府县的激烈反馈。

朱祁镇说道:“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刘定之说道:“陛下,此事之前已经议定,待各地试点成败之后,再做讨论,国家大事,宁缓勿急,特别是这种牵连天下民生的事情,不论下面怎么说,总是要缓一缓的。”

朱祁镇点点头,说道:“首辅所言不错。”

其实朱祁镇对而今的情况还是很满意的。

因为一条法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数量在同时扩大。

反对者,以祖制,不合地方民情,等等,各种理由反对,没有什么心意,而支持者也同样多了起来。

这也反应了大明的现状。

以大明之大,很多地方,与江南京城,这些地方百姓收入。相当高。虽然不能与后世相比,但是总体上来说,与宋朝全盛的时候相差并不大了。

很多市井气象,都显露出来。

但是更有很多地方,还是过着数百年前,艰难困苦的生活,甚至稍稍有一点天灾,就是坚持不下的生活。

这也是现实。

还有更多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

这个多层次的现实,也让各级地方官对同样的事务,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这已经很好了。

朱祁镇其实此刻也在反省这一点。

一条鞭法到底适合不适合全国推行?

银荒的问题,粮食储备的问题,役法的问题,胥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一条鞭法纠缠在一起。

一刀切未必是一件好事。

但是朱祁镇心中虽然有这个想法,却决计不会先说出口的。因为他只要透漏出一丝风声,那些反对的人就会得寸进尺。

进二退一的手法,朱祁镇太熟悉了。自然知道该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

“不过,”朱祁镇说道:“这些奏折之中,宁化县知县李东阳的奏疏特别有意思,朕不知道诸位先生看过没有。”

朱祁镇一示意,怀恩立即指示小太监,将手中一叠奏折抄本一一个递给各个内阁大臣手中。

这些内阁大臣有得已经看过李东阳的奏疏,有的没有看过李东阳的奏疏。

但是不管看过没有看过,而今皇帝让人看。自然都会细细的再看一遍。一边思索李东阳的想法。

刘定之自然是看过的,看着皇帝如此郑重的应对李东阳的奏疏,他心中暗暗欢喜,就知道宁化县这个困境是困不住李东阳的。李东阳非但能完美的解决,今后更是要简在帝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