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誓师(第2/3页)
章节报错
秦清也没有过多客套,开门见山道:“具体情况,辟公已经知晓,这次兵发齐州,不容有失。”
秦襄沉声道:“是。”
秦清望着外面的大雨,继续说道:“这一次,辟公独承方面之任,一切兵事,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正己不得掣肘,用财,知骥不得稽迟。”
秦襄脸色微变,大受震动。
正己是赵政,掌握辽东的人事大权,知骥是秦道远,掌握辽东的财权。秦清的意思便是将六万大军完全交给秦襄,赵政和秦道远不能在人事和财政上有丝毫阻挠干涉,秦襄如何用兵,也不必向秦清请示,可谓是极大的信任。
两相比较,当初秦襄出兵西北,可谓是处处掣肘,几乎是云泥之别。仅就魄力而言,天宝帝和谢雉这对母子根本不能与秦襄相提并论,便是穆宗皇帝也多有不如。
秦襄深吸了一口气,缓缓道:“末将定不辱命。”
“好了,辟公去歇息吧。”秦清挥了挥手。
伴随着一阵甲叶的铿锵撞击声,秦襄以臣子的礼节向后退去,直退入到外面的雨幕中才转身离开。
雨滴打在玄黑色的铁甲上,溅起一层细细的水雾。
放眼望去,夜色下,雨幕中,尽是黑甲。
这场突如其来的磅礴大雨一直持续到后半夜才有转小的趋势。
拂晓时分,持续了一夜的大雨终于停歇,秦襄说是歇息,其实一夜未睡,天亮之后,召集诸将,正式接掌六万大军。
换成旁人,想要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掌握六万大军,不说不能做到,一定是十分困难。不过秦襄作为当世名将,战功显赫,威望极高,在他面前,倒是少有刺头之流,再加上秦清给予秦襄极大的自主专权,一天的时间足够秦襄初步掌握大军。
次日,又有小雨,不过张海石还是率领清微宗船队按时抵达清滨府。
秦清设宴招待张海石,六万大军开始依次登船。
清微宗共有配备火炮的“青蛟”六十余艘,“黄龙”三十余艘,“紫螭”一百余艘,“青龙”十艘,上次炮轰渤海府,也只是出动了大半个船队,可这次几乎是倾巢而动,要将这六万大军在最短时间内运送至祖龙岛。
秦清送走了秦襄和六万大军,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朝阳府城外的大营。
来到中军大帐,秦襄换下常服,换上一身甲胄,立刻召集游击以上将领。
大帐内只设秦清身前一案,所有将领按照官职高低排成两列。
秦清身披甲胄站在案后,腰间佩刀。在秦清身后是一张三尺高六尺长的天下舆图,一目了然。
帐内所有将领都感受到仿佛窒息一般的紧迫感,这次辽东倾巢而出,二十万大军分兵六万,还剩下十二万。秦襄的六万大军以步卒为主,大部分骑兵、军械和辅兵还是在幽州大军之中,所以秦襄的六万大军只能算是一路偏师,主力还是这十二万大军。以奇胜以正合,主力大军必须要从正面击溃大魏朝廷的守军。
如此一来,辽东境内的留守军队只有区区三万人,而且这三万人还是分散在各地的都指挥使司,平日保境安民尚可,真要沙场厮杀,只能算是乙等。如果入关大败,仅凭这三万人,不但不能东山而起,而且辽东三州都守不住。
可以说,整个辽东的家底已经被秦清全部拿了出来,摆在桌面上。
成了,霸业可成,大业可期。
败了,万劫不复,再无翻身之日。
这是一场性命攸关的豪赌。
这些将领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成了,他们是从龙功臣,败了,他们是反贼叛逆。
富贵从来险中求。
秦清走出大帐,诸将紧随其后。
大帐之外有临时搭建起了一座雄伟非凡的校武台。秦清率领诸将登上校武台,在另一边,十万大军排列成数个巨大方阵。
幽州是为北方幽冥之州,北方水德崇黑,故而幽州大军衣甲均是黑色,黑压压地蔓延至天际,竟是看不到尽头。
就在这时,有风起,将旌旗吹得急剧摇晃。紧接着天空中响起一声闷雷,酝酿许久的天色骤然一暗,一场春雨从天而落,落在无数黑甲上,溅起无数的白色水雾,似是给单调的黑甲镶上了一层朦胧的白边。
放眼望去,雨雾之下尽黑甲。
秦清任由雨滴打落在自己身上,高声道::“道正世居辽东,世代忠良。然魏帝无道,近狎邪僻,残害忠良,神人之所共愤,天地之所不容。”
这一刻,秦清的声音压过了风雨之声。
“道正不才,因诸君之殷殷期望,顺民众之切切推心,故而举义旗,以是自立。今天下大乱,道义不存,有豺狼横行于世,生灵为之涂炭,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以起义兵,救万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今辽东大军,铁骑成群,玉轴相接,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