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坊后院里,工匠们开始忙活起来,字模都是现成的,不过这是活字印刷,要印刷之前,还得排版,准备好纸张。

曹化淳和几位先生这边正在校稿,挑了几篇的评论文章和故事传给王文政,然后交给工头开始排字,排字的工序很耗时间,一个人没有三四个时辰也做不完,不过信王注重效率,安排多人同时排版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排版时间。

又过了一会儿,朱由检便来了,从曹化淳手上接过当天的邸报,仔细端详了顷刻,不由拍着大腿,道:“好一个东林点将录,要发财了。”

曹化淳看了邸报一眼,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他与东林党人是交好的,对这种明显贬低东林的文章很感冒,不过他终究只是个打工的,知道按老板的意思行事的道理,应了一声,便去吩咐人校对了。

“王公公,咱们这京师日报什么时候能印刷出来?”朱由检精神奕奕地问。

王文政道:“明日一早定能印好”

“好,第一版,先印五百份试试水,咱们先不急,若是卖得好,就再加印。”

王文政不由担心地道:“殿下,印这么几张纸片就能挣银子?”

朱由检道:“一定能赚,不但能赚,还能大赚,往后咱们府里的管事的每人在日报社挂个职,多领一份分红就是了。”

听了朱由检的话,曹化淳、王文政眉开眼笑,他们虽然不缺银子,但是哪个太监会嫌银子多呢?

若是这京师日报真的能赚钱,这就等于是给大家一个源源不断的钱袋子,每天看着银子哗哗的流进口袋。

朱由检心里也在笑,自己王府里面的太监、侍卫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魏忠贤的人,现在他看在皇上的面子上敬着自己,万一将来他势大想对付自己呢,所以自己王府上的所有人都应该要拉拢好,而拥有共同的利益,就是朱由检想到的最好的拉拢方式,若是将来日报赚钱了,大家还能不团结在自己身边么。

等了一会儿,第一份京师日报总算印了出来,王文政亲身拿来给朱由检看,朱由检看到这油墨印刷而成的文字,不由得有些激动,这个生意对将来事关重要,他一字字地从头版开始看下去,不断看到最末版,这份报纸对于后世的报纸来说虽然相差甚远,油墨还有许多不清晰的地方,可是这已经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了,至少在印刷和纸张上,比市面上的其他书籍要好得多。

曹化淳看着朱由检道:“殿下,不知一份报纸打算定价多少?”

朱由检心里早有算计,现在这报纸并不是供应给寻常人,真正购买的以读书人为多,说得难听一些,这就是奢侈品,正如这时代的书籍一样,价格自然不能低,朱由检想了想,道:“五十文,不能低了!”

……

自从信坊第一台印刷机打制出来以后,朱由检将打制印刷机的工匠全家一起搬到了庄子上去专门钻研改进印刷机。

在信王殿下的鼓励下,以及各种奖金赏赐的刺激下,十来家工匠父子齐上阵,一边打制印刷机,一边对对印刷机、印刷油墨等不断的进行改造。

年前,信坊编辑事业部各种作家的写作速度,已经满足不了信坊印刷厂需求了。为了拓宽业务,朱由检专程去了宫中向皇帝要来了邸报发行权。

又因为邸报的内容太少,朱由检干脆创建了一份京师日报,不过鉴于印刷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试用期京师日报只做了四个版面,第一版专门刊登邸报,包括各种上谕、政令、官员任免升迁。第二版刊登京城时事、奇闻轶事,第三版刊登专业评论,各路士子、官绅对于朝廷政策、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意见,第四版刊登的则是最新的小说、话本。由信坊下设的编辑事业部鼎力支持各种作品。

……

一大早,位于东华门附近的沈氏茶楼就已经高朋满座了,与那些寻常的百姓不同,这时候天色虽然大亮,可是寻常的人起得更早,开始为生计奔波。可是对这里的常客来说,这沈氏茶楼不远处就是各衙门所在,距离国子监也不过两柱香的时间,最后这里靠近皇城,是最清雅的所在。闲来无事的时候,邀上一二朋友,来这里坐坐,往往还能碰上几个熟面孔,大家坐在一起,饮茶谈玄,吟诗作对,好生惬意。

茶楼小二各个都是八面玲珑之人,知道到这里来的都是清贵的士子、清客,虽然没有一掷千金豪爽,可毕竟身份高贵,各个都是把眼睛长在头顶上的,得罪不起。小二们一见到客人,就会笑嘻嘻地提着茶壶过来,一边给客人倒茶,一边问上一句要些什么糕点,待客人点了糕点,便从容而去。

这里与其他闹市比起来,要清静得多,就算是坐在这儿的茶客,也都尽量地不弄出声音,低声交谈。

不过也并非是什么时候都清静,辰时刚过一盏茶功夫,楼梯口出现一个摇着白羽扇、身穿常服的干瘦老人,一瞬间,几乎所有茶客的目光都被这人所吸引,随即,茶客们纷纷站了起来,闹哄哄朝这人作揖道:“景湖先生好兴致,景湖先生今日也是来此饮茶吗?”

“景湖先生今日怎么不在西城的清馆谈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