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闲暇时写的番外,与本书无关,稍微整理了一下发出当做之前各种请假的补偿,不想看的可以跳过。】

之前有读者让我写佛道番外,我放在《蓝白社》那本书的最后,叫道之易理与佛之觉悟。

那篇番外写了道之易理,我算是开了个头,描了个框。没有多深入地去讲,顶多算个序。

当时就说了,若要摊开来讲,可能一辈子都讲不完……

就拿【道】来说,一个字就能讲一篇,而欲要讲道,必先讲【易】,而易若想要通俗地让你们明白,天知道要多少篇番外……我自己对易经的研究,可能也只是入门。

有些东西就在我心里,但是想掰开了揉碎了,还得让你们感兴趣地理解下,简直难如登天。

要不怎么说,道不可言呢。

思来想去,千头万绪,我苦于不知从何讲起,因为欲要理解一个,必先理解另一个,而另一个又会,需要先理解很多前置内容。

相互串联,环绕成一个庞大的环,在脑中恍如一片星河,无数作用力影响串联,非常难讲。

我只能先淡化其中一些东西,突出讲解某部分。

为此整理出一个目录:

宇宙自然之母为道,万物生灭之源为德。

华夏文化之核为易,人类文明之光为礼。

这一篇番外,我哪个都不讲,先讲这个目录,否则后面都没法讲。

宇宙自然之母为道,这个好理解,又不好理解。

我在之前的番外里讲过,【道】那是最源头,最本质,最无为的存在。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但其实还要更大些。

应该是宇宙的终极真理,其无为而无所不为,默默存在,一切万事万物为之运转。

我们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其他概念去让你们悟祂,我没有办法直接讲。

为此我在上个番外给出了一个划分,根据深入层次不同,定为:道、理、法、术。

推荐去把《道之易理佛之觉悟》番外看了,再来理解这一篇内容。

道的道叫做自然,道的理叫做易,道的法叫做律,道的术叫做技。

我为什么要这么划分,源于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多得不说,只说结论,我是根据老子的‘域中四大’,而建立了一个模型。

《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道、理、法、术,便是其基本模型。

域中很简单,可以粗浅当做宇宙。老子这说的是宇宙的道理法术,就是道、天、地、人。

翻译一下:宇宙的道叫自然,宇宙的理叫天,宇宙的法叫地,宇宙的术叫人。

其实宇宙的道,就叫道,其表现形式为自然,算是强行描述。

这里的‘天’、‘地’,也不是指天空大地,那只是其一部分。

人也不是指我们晚期智人,我们只是‘人’这个概念的一部分,强行翻译可以是指智慧生物。

那不过是个称呼,随着时代变化,概念是要更新的,这就是易的道理,也就是变化。

老子说的是概念本质,土的概念是承载万物,一切尽在其中繁衍盛放,其稳定无比,是万事万物的运动平台。

所以古代叫地,现在我们视野大了,就会知道时空本身就是‘地’,而‘天’则是时空之上、之外,包裹时空的那个东西。

天与地,不过是个名,是个代称,是借助现象去传达那个概念。

有人可能就要问,你这不是强行代入吗?

不是的,道德经通篇都是讲概念,所有的具体指代都是例子而已。

其开篇明义,就给整篇道德经定了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的概念可以定义,也不可以定义,这就是道最自然的体现。

一个东西可以用某个名字去象征,但它也不可以用那个东西去象征。这就是名义最长久的样子。

这么说,你们可能不懂。

举个例子:张三觉得人生就得轰轰烈烈,像火,李四觉得人生就得柔润平和,像水。

那到底是像火还是像水?都可以,也都不可以。

一个人觉得一块石头像老虎,另一个人可能就觉得像豹子,过一段时间裂开了,有人又叫它开花馒头岩。

某个东西可以有永恒的名字吗?不可能,某个概念会是永远正确的嘛?不可能。

牛顿奠定了力学,觉得自己找到了真理,之后又被推翻。

千克的定义改了又改,太阳系行星的数量也因定义而变,这些变化就是‘易’,是道的理。

就像《信息全知者》里,我就写过云鬼的视野和人类不一样。人类觉得大地是个球,但是云鬼觉得大地是放射电弧,仿佛烈火。

所以老子对‘地’的概念,指的是本质,不是土地本身。

知识会不断改变,会被淘汰,会更新,但智慧不会,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是智慧,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