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的棱堡炮台,高度仅为五米,中间隔着一条黑龙江,顶多能砸中大同军占据的子堡城墙。

当然,哥萨克的母堡,还设计了一个防御炮垒,足足有十一米高。

但这个炮垒建在西城墙上,那里有唯一的陆路通道,也是攻城方最容易进攻的地方,因此才要重点布置火力。大同军在东南边进行炮击,打不到敌军的炮垒,敌军炮垒也挨不着大同军的高台。

打了几炮之后,巴什科夫只得作罢,命令士兵撤回城内。

至于那些火炮,就让大同军轰击呗,反正铁疙瘩挨了炮也不容易砸坏。等到了晚上,再把火炮拖进城,真正作战时拉上城墙即可。堡垒外围三道栅栏和壕沟,足够拖时间重新布置炮兵阵地。

巴什科夫还有秘密武器,一种可以爆炸的炮弹。

炮弹上有引线,先点燃炮弹引线,再点燃火炮引线,就能发射出这种开花弹。不是啥新玩意儿,几十年前就有了,但缺点太过明显,大同军都懒得去制造。

发现敌军城墙上没人了,李正下令道:“抬高角度,打城内建筑!”

火炮45度仰角射击,射程是最远的。

一发又一发炮弹,落在城内建筑中,不时就把房顶打个窟窿,偶尔还能把房屋墙体砸塌。

城内的敌军,只能舍弃中间的房屋,全都住在靠近城墙的地方。

陆陆续续炮击大半天,今日的行动便宣告结束。

翌日,继续炮击。

不过有几门火炮,被推下高台,拉去子堡的北城墙架设。再加上缴获的哥萨克火炮,一起轰击敌军堡垒外围的木夹土栅栏——高台炮兵阵地太高,此时的火炮不能俯射,因此无法轰击更近的目标,反而是更矮的城墙更适合。

一连八天,高台炮兵阵地轰击城内,城墙炮兵阵地轰击城外。

城内的守军,躲在城墙后不敢露面。

城外的防御工事,外围两道木夹土栅栏已经被轰塌大片。

李正不缺弹药,已经有一批大船返航,再过几天就能运来补给。但不能拖到冬天,到时候黑龙江结冰,大同军的后勤就会中断。

巴什科夫站在母堡西城墙的防御炮垒里,通过千里镜,看着大同军一点点摧毁自己的外围工事。他对此毫无办法,手里只有四百多哥萨克,剩下的全是土著仆从军,不可能出城主动进攻。

而炮击也不利,只能等待援军拖时间,拖到冬天他就赢了。

“我们也垒土堆,跟敌人对轰!”巴什科夫下令。

但他的人手太少,只能把女人和奴隶也叫上。从北城门出去(西城故意不设城门),挖土搬进城内垒放,垒着垒着就半途而废。

因为他们不但人少,而且工具也不够,没有充足的藤筐和麻袋。

又过了半个月,敌军南边的外围工事,被大同军的火炮全部摧毁。于是,所有火炮重新搬回高台,对着城内建筑无差别炮击。

这种打法,纯属浪费弹药,无法造成有效杀伤。

唯一的作用,就是给予敌军心理压力。换成士气不高的军队,连续轰击一两个月,估计士兵全都撒丫子跑路了。

但这些哥萨克真的强悍,就是守着城堡不走,也不知道是什么信念在支撑。

李正麾下的士兵越来越多,每过几天,就有零星的土著来投军。全是索伦部的勇士,他们恨透了哥萨克,听说大同军在围城,好些部落酋长带人从老远赶来。

李正决定给兵部和都督府写信,今后招一些索伦人参军。既能就近补给兵员,又能加强与土著部落的联系。

眼见李正围而不攻,只是炮击建筑,巴什科夫知道要打持久战了。

前些天被炮弹砸死的士兵,不管是哥萨克还是仆从军,尸体都被巴什科夫下令分割,撒上盐腌起来做人肉干。

城堡里存粮不够,即便巴什科夫防守成功,过冬也得饿死一半。

剩下一半还活着,是因为可以吃死人的尸体!

南洋的荷兰、西班牙城堡,能够被围困一两年,那是因为他们食物来源充足。哥萨克却不行,这里食物经常不够,有时候还得去土著部落抢粮。

“砰砰砰砰!”

战斗率先在上游十里外打响,哥萨克援军提前登陆,被山中放哨的大同军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