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根本不愿意学啊!

朱瞻基跟孔家提出了多个解决方式,这里面借鉴了一些后世英国的方法。

英国作为第一个近代的民族,指的就是由全体英格兰居民所集合而成的人民。作为与民族同义词的国民,是“主权的持有者、政治团结的基础和最高的效忠对象”,一个国家的国民,不管是什么族群、什么阶级的成员,在同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内,都被想象为是同质的、整体性的。

在英国,有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三个原生性民族。他们就是靠这种方法,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同文化的统一国家。

但是他们做的不够好,苏格兰,爱尔兰,一直还在闹独立。

这方面,就又要借用美国的方法,就是淡化民族,淡化信仰,加强利益联系。

但是实际上,他们这两个国家的模式都是失败的,他们主要是前期有用,后期还是不能解决这里面的矛盾、

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老祖宗。

汉族就不用说了,原本的黄帝,占据的地盘还不到后世的一个市大。上千年的征战和同化,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同习俗的汉文化民族。

周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融合的基础,他们的八百年统治,彻底将一个数百个部落,数百种语言的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一个真正的联盟。

到了秦始皇时期,才给统一文字,统一语言奠定了基础。

但是,儒家的一家独大,加强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却又为了便于统治,阉割了人们的思想,降低了人们的执行能力。

经历了宋代的儒家思想复兴,又经历了百年蒙元的异族统治,如今的大明对民族之分份外严格和敌对。

朱瞻基当初跟孔家的回信中,明确表示,大明是建立在汉族的基础上,但是汉族,其实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民族的融合体。

周朝时期,形成了单一文化的基础,但是不管华夏也好,汉文化也好,都没有明确的阐述。

如今汉文化既然已经不能适应大明的扩张和需要,那就不如复古,重新将华夏民族这个称谓捡起来,形成一个单一文化圈。

大明不在乎你原本是什么民族,只要是能心向华夏,愿意融入华夏,大明就能用国民的名义来接纳。

当然,这只是文化层面的接纳。

除了文化的影响,大明还有枪炮,还有刀剑。

在现实里,大明肯定还是以汉族为主体,将其他民族彻底融合。

这种融合,也可能是血腥的,残忍的。

因为民族的自我意识一旦产生,会构成实质性的民族,很难被同化。

如果将已经形成民族自觉意识的民族降格为族群,会被认为是主体民族对自我的矮化,因为恐惧丧失本民族的本真性,而可能激发起更强烈的民族意识反弹。

比如说南洋的那些岛国,他们想要大明接纳,是想占便宜,但是如果因此就打散他们的架构,将他们分散,他们肯定就不会愿意,甚至会因此而造反。

还有朝鲜和东瀛,他们肯定也不愿意被称作汉族,想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

即便是大明拿出华夏民族这个大伞,他们也不会愿意彻底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

所以朱瞻基对于族群,采取的是积极融合,比如南洲(澳洲),东洲(美洲)上的那些原始部落族群。

他们还没有形成民族的观念,也没有形成不可摧毁的文化沉淀,非常容易融合。

而对于朝鲜,东瀛,中南半岛上面的一些国家,他们已经有了原生民族的意识,就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来同化,而不是直接融合。

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华夏民族的内部架构,进行更近一步的细分,分级,却又不能形成封闭的阶级。

文化上的融合,是必须积极的,正面的。但是具体措施,就要区别对待。

差不多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对于这个任务,数十个孔家宿儒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又拿出了了更全面的学术。

但是,朱瞻基依旧是满意又不满意。

满意的是他们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对民族和国家进行了非常合理的阐述,对一些不能调和的矛盾点,也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比如说在国家和民族,亲族的优先上,他们按照天地君亲师的分类,将国家大于民族,大于亲族给确定了下来。

这样一来,就再也不怕那些儒家墙头草,两边靠了。谁要是还想当汉奸,就要考虑一下身后名了。

看着眼前的孔氏族人,朱瞻基却想到了后世的那个大名鼎鼎的六十四代孙的衍圣公。

顺治元年,孔胤植上《初进表文》,表示自己愿意归诚清朝的意愿。这份奏疏极尽阿谀奉承,任何要脸的人看到都会脸红。

第二年,朝廷颁布剃发令,孔胤植率领族众威望族人率先剃发,并向清廷上奏了《剃头奏折》。

这就是国家与民族概念没有成型的时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