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人。”

站在新建的大殿门口,能够看到天边被夕阳映照成粉红色的天空,这里的落日真是美不胜收。

长长的车队载着各种御物进入行宫,朱瞻基要在这里待半个月以上,几千人的安置,今日不一定能全部安排好。

刘万凑在朱瞻基的身边,跟朱瞻基讲着在这柯枝国遇到的一些趣事,这次下西洋,也让他的见识丰富了许多。

其实不仅仅是他,朱瞻基身边的所有人都同样如此。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他们出来已经一年多,走了不止三万里路,一个个都称得上见多识广了。

这种锻炼别的不敢说,最起码他们一个个的眼界都宽了许多。

这个时候,一个小黄门小碎步跑了过来,在高台下禀报:“柯枝国国主携众位王子到……”

朱瞻基点了点头,轻声吐出一个“宣”,就转身进入了殿内。

李亮略微尖细的声音就大呼道:“宣柯枝国主暨众王子觐见……”

这句话被前殿伺候的內监们一声一声传了出去,一直到宫门口。

不一会儿,柯枝国主可亦里携带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一起进入了大殿。

这柯枝国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前,就与大明建立了联系,当时的国主还是可亦里的父亲。

永乐元年,朱棣遣中官尹庆赍诏抚谕其国,赐以销金帐幔、织金文绮、彩帛及华盖。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候,来到了柯枝国,柯枝国主随后遣使上贡。

第三次下西洋,郑和抓了锡兰国的国主,柯枝国国主可亦里吓的不轻,连忙又遣使入贡。

这一次,他们的使者姿态很低,主动请赐印诰,封其国中之山。

朱棣让內监刻印,并派郑和印赐其王,郑和来到了柯枝之后,在柯枝国神山刻下碑文,命勒石山上。

朱瞻基见了可亦里,主动提起此事,说道:“此诰文孤只是有所耳闻,却未亲眼所见,故此明日先安排一番,孤当亲自登神山,阅诰文。”

有通事的翻译,可亦里连忙应下说道:“此乃盛事,小王定当妥善安排。殿下能否宽限几日,让小王准备妥当。”

一边的郑和提醒说道:“殿下,柯枝百姓混居,道路狭窄,若欲前往,这安全不可不安排妥当。”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待我离开之日再去……”

可亦里听了翻译,松了一口气,又跟朱瞻基说起他们柯枝国的一些情况,言语之间不离想要大明援助之意。

如今印度大陆上面的这些国家都是城邦国,每个国家的势力都不大,经济更差。

不管是大明的茶叶,还是瓷器,丝绸,都是他们紧缺之物。

在没有大明的丝绸之前,他们这里除了土布,就是本地也非常贵重的沙丽。丝绸的出现让当地土王格外喜欢,那些女人都以丝绸服装为美。

朱瞻基没有直接答应,也没有回绝。这次他出行的时候,本来就带了一些赏赐给各国的礼物,但是他肯定不愿意无条件的援助,所以还要看他们的表现。

可亦里也向朱瞻基发出了邀请,说好了明日傍晚,在他的王宫举行晚宴,款待朱瞻基。

这种外交礼节,朱瞻基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并且答应了带自己的几个嫔妃去参加晚宴。

在大明,女人是不能参加宴会的,即使是亲眷,也只能在后院相聚。

不过这里的风气不同,可亦里最开始还怕朱瞻基会恼怒,见他答应了下来,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朱瞻基会答应下来。

等打发了他离开,郑和才不悦说道:“这些土人不懂礼仪,女眷如何能参加宴会,要是出点什么意外,冲撞了贵人……”

朱瞻基摇了摇头笑道:“所谓入乡随俗,不外如此。既然此处有此习俗,我就答应了又何妨。何况嫔妃身边都有内侍,宫女,又有谁敢冲撞?滇国公无需担心,孤不是那种老古板,故现在交给你一个任务……”

他不抱怨了,连忙说道:“殿下请讲。”“你对此地熟悉,这里数百个小的城邦国,孤是看资料都看的头昏脑涨,你帮孤整理一下,按照各国的位置,在地图上标准出来。投靠我大明的涂上黄色,心向我大明的浅黄,中立的绿色,对我大明不以为然的红色。”

没有地图,朱瞻基看资料也形成不了真正的概念,因为这个时候的记载,实在太简略,太坑爹了。

比如说柯枝国,在大明的记载中,就是柯枝,或言即古盘盘国。亦译作国贞。地处半岛西南,自小葛兰西北行,顺风一日夜可至。

这还是比较好记的,一看就能略知大致方位。

还有许多小国,只记载有什么邻国,靠近谁,但是却没有详细的位置记载。

所以朱瞻基就是看到介绍,也不知道究竟是哪里。

把这件事安排了下去,随后就又宣了德里国使节觐见。

柯枝人代表了普通的印度人,肤色越浅,地位越高,有明显的民族风格。

但是德里国的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