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去药效,路上行程三月,这个时候,四女都怀上了孩子。

而姿色出众,又生了一个女儿的沈黛儿虽然被记入宫碟,却是初次见面,张氏行事周到,自然不会忘记给她准备了见面礼。

至于其他的异族的女子,都没有记入宫碟,哪怕被朱瞻基破了身,在没怀孕的时候,也凑不到这样的场合来。

晚饭后,张氏换乘了另一艘楼船,并且将几个孩子也都带了过去,这艘楼船上,就只剩下朱瞻基与一众妻妾。

这一晚,自然是属于太孙妃孙娴的。离家三年,这一晚朱瞻基自然也要努力拼搏,补足功课。

第二日,依旧是在长江之上行船,从应天府到松江府长江段八百里,又是逆流而上,寻常海船需要三日以上,现在换的这艘新式滚装船,却只需要两日时间。

一帮女人带孩子,陪张氏。张氏是心疼朱瞻基的,成心让他歇息两日,不让那些大臣武将打扰了他享受天伦之乐。

离家三年,这刚回来,一大堆事要处理,一大堆人要见,但是现在,只能听了张氏的安排。

不过在船上他也闲不下来,趁着透气,来到了甲板下一层查看大明新发明的滚轮船。

这个滚轮船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滚轮取代了以往的船桨。四个滚轮分置船体的中部两侧和尾部两侧,有一个活动的吊杆可以把滚轮吊起水面,也能放入水下。

滚轮当然比船桨吃水更给力,而且在船舱里面还使用了齿轮配比,可以节省不少力气。

而船舱里面,在每个连接滚轮位置处,设置了四个相对而坐的座位,有点像后世健身房的固定位自行车。

水手骑在上面,蹬动曲轴状的联动脚踏,就能让滚轮转的飞快。

四个滚轮可以同时蹬动,也可以分开蹬动,蹬动一边的时候,转向也非常快速,比原本的船桨效率更高。

以前的时候,这样一艘大船,没有五十个人很难划走,船上要配一百多个船员。

但是现在,十六个人就能让船速比以往快了二分之一,因为是用腿发力,还比以往更轻松。

朱瞻基只是一看,就知道这是受到了铸币厂曲轴压铸机的启发。

虽然这种动力还很初级,但是朱瞻基也开心无比。因为这可没有他的功劳,完全是工匠们自我研发出来的,这种趋势绝对让人欣喜。

两日的时间一晃而过,朱瞻基让人从专门给他装货的货船上,拿来了给亲人们准备的各种礼物。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

这些礼物讨好了一群孩子,受到礼物的诱惑,一群孩子现在跟他也不生分,亲近了起来。

特别是胡善祥生的朱雪,身为朱瞻基最大的孩子,聪明伶俐,也有长姐之风范,懂得谦让弟弟妹妹,很是让朱瞻基欢喜。

她带着一帮弟弟妹妹绕欢膝下,虽然让船舱里吵吵闹闹,但是张氏很是喜欢这种气氛。

只要张氏开心,朱瞻基当然是迁就她的心境。

虽然这个时代讲究抱孙不抱子,但是朱瞻基却不在乎这些,跟一帮孩子没大没小地玩闹一番,也算彩衣娱亲了。

不过,当十二月十七,楼船停在应天府阅江楼码头的时候。朱瞻基从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又重新变成了一个帝国继承人。

自永乐十五年正月十六离开应天府,他这趟出行耗费了两年十一个月。

应天府,久违了。

三年的时间,对历史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对朱瞻基来说,不过是从十九岁变成了二十一岁。

但是对蓬勃发展的应天府来说,三年的时间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初离开的时候,应天府的工业区主要还集中在夹江工业区,但是如今,应天府的江边到处都是林立的水车。

从应天府到扬州府,镇江府,常州府,无锡府,苏州府,一直到松江县,长江两岸形成了大片的水力工厂基地。

应天府最大的变化还有原本坑坑洼洼的街道,主道上的青砖路面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就连那些小巷,也有许多变成了水泥路面,到处干净平整。

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

还有不到半个月就要过年了,江面上吹来的寒风让人瑟瑟发抖,但是在阅江楼的码头上,如今却是人山人海。

最显眼的就是码头最前面代表皇帝的五爪金龙旗,在北风中迎风招展。

这是河船,不是海船,不需要落帆,水手们就直接靠向了码头。

早就穿戴好冠冕的朱瞻基深知,这又到了该作秀的时候了。

船还没有靠稳,岸上的文武百官,老百姓们还在等着内侍摆出太孙仪仗,但是这个时候,朱瞻基已经一个大跨步,稳稳地落在水泥码头上。

他的高大身影毫不停顿,向着朱棣的龙辇奔去。

虽然坐在龙辇中,但是朱棣也一直关注着靠岸的楼船,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迫不及待地地蹿了出来,忍不住笑骂了一句。“胡闹。”

虽然是叱骂,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