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六章 矛盾(第2/3页)
章节报错
即便是如此,易信也获封中连伯,受封地是被朱棣将对马岛改名叫中连岛的那个岛屿,并且着易信的第二舰队在岛上建立第二舰队的水师基地。
第三个获得封伯的是率领一万三千人在济州岛封锁倭寇的唐敬,他治军严整,行军有度,征战有方,受封济州伯。
不过济州岛星主高乙德还没有与大明完成主权交接,所以他的封地暂时只能挂账,待与高乙德谈好了济州岛投明的条件,才会给他三百顷土地。
最后一个获得封伯的就是朱瞻基的羽林卫指挥佥事赵永亮。
虽然羽林卫刚刚换装火器,但是训练有度,临阵不乱,在济州岛和对马岛都取得了超出所有人期待的好成绩。
所以赵永亮不仅受封家乡的广成伯,受封五百亩土地,还直接顶替了年老的何福,担任了羽林左右卫的指挥使,受命为整个羽林卫换装火器。
如今,朝廷各位大员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火器的重要性。特别是如今的水力机床可以直接打磨枪管以后,火铳的炸膛现象也几乎消失,火器就变的更好用了。
现在的两军交战,根本不需要跟敌人接阵,就能直接用火器将对方击败。特别是这次在济州岛,羽林卫除了几个倒霉蛋自己熏伤了眼睛,扭到了脚踝,竟然无一伤亡,更是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从北平专程赶回来的柳升如今就驻守在了工部的作坊里,每天出来五百根左右的枪管,都被他一一截下,想要全部给他的神机营换装。
除了他们四人,其他受封子爵和男爵的将士也有不少。在朱瞻基的劝说下,朱棣不仅没有取消子爵和男爵的授爵,还准备像朱瞻基说的那样,搞一个终身爵士的级别出来,为这个蒸蒸日上的帝国补充更多的新鲜血液。
但是,这次率军出征的副主帅郑和的封赏,却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虽然朱瞻基想要把他剔除内臣的行列,直接要到海军来,朱棣也答应了下来,却坚决不肯为他封爵,甚至不允许他挂海军都督的职衔。
从明朝立国开始,内臣与外臣有严格的界限。
武将负责战争,文臣负责管理国家,内臣负责铸币,经济,海关等一系列管理。
内臣虽然是臣,也有相应的级别,但是因为是皇室的家臣,所以地位虽然高,自身却不能发展任何势力。
朱棣不是不相信郑和的能力,他只是担心,开了这个先例,会导致一系列矛盾出现。
哪怕郑和这次的立功最少也可以封伯,甚至朱瞻基提出了可以用爵位换职位,朱棣都没有同意。
如果内臣可以脱离皇室的约束,这对整个皇室的根基就会有根本性的影响。
郑和可以脱离内臣身份了,对目前大明各地近十万的内臣们,人心都不维尔稳了。
朱棣虽然愿意让有能力的郑和到海军帮忙,却不愿意让郑和变换身份。
朱瞻基也觉得现在就进行这样的改革,有些冒险了。
他毕竟是利益既得者,如果这件事影响到了自己的根基,就必须要慎重。
他想了想后来的清朝是怎么做的,到了清朝的时候,皇室就不再用太监们来管理经济和商业了。
他们成立了一个内务府,专门管理这些事,为皇室服务。比如鼎鼎大名的织造府,其实就是内务府的一个下属机构。
但是在如今的明朝,这些事,全部都是太监在管。
这种涉及到体制的改革,还是应该缓缓推动才可以啊。
本来答应了郑和,朱瞻基以为自己能做到,现在却是这样一个结果,朱瞻基也有些愧疚。
所以他还是说服了朱棣,为了表彰郑和的功绩,允许他择一子侄继嗣,以郑为姓,传宗接代。
虽然他不能直接挂海军都督之职,但是朱瞻基也以海军司令和大都督的名义,调郑和为海军总监,只在自己之下,与海军都督刘江不分上下。
经过一番衡量,朱瞻基不得不承认,这是如今最好的结果了。
真要把郑和一下子就变换身份,不仅武将们难以接受,整个內监也不稳了。
不过,这是他欠郑和的,等到时机成熟,他还是要完成整个內监的改革。
以后的大明,绝不需要这么多的太监。
十二月十九,朱瞻基接到了庄敬从东瀛长崎发回来的情报。他们抵达东瀛的第一时间,就遭到当地驻军的炮击。
庄敬本来就是为了立威来的,他们人数虽然少,舰炮却比东瀛人更强大。
所以第一时间,庄敬和率军的游击钟豪就进行了坚决的反击。在长崎港,他们击沉了东瀛商船数十艘。
随后在晚间,他们利用夜色,用小舟载数百人,每人携带一坛火油,全部倾泻在长崎港,然后点燃了火油。
这一场大火不仅烧毁了长崎港的数百艘货船,大火更是烧毁了港口的码头,甚至将港口的民宅也烧了一大片。
点燃了大火之后,他们并没有原地停留,而是驱船直奔室町幕府所在地的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