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反驳魔性沧月关于昆仑是地球古称的说法。

嗯,我反驳我自己,因为我最后要反驳关于知乎某些自诩考古工作者关于良渚的过分附和,所用到的断章取义等手法。

而这种编排文字,忽悠读者的手法,我经常使用,是以我先要反驳自己,把自己开过的脑洞,其较为主流官方的面貌,普及给大家。

不存在哪个一定是对的,哪个一定是错的,很多关于上古历史的解读,只存在严谨与用心不轨的区别。

我的所有言论,都是开脑洞,仅用于小说中,本无可厚非,但既然我要反驳有些知识分子,我当然得先拿自己开刀。

以免有的人说,啊,人家起码还是学术言论,是正经猜想。你这都是外星人,难道就对了?

当然不对,所以正经聊这個事,可以直接排除外星人。

小说是小说,学术是学术。我很多脑洞是免费番外,影响力不大,但昆仑是地球这个说法,我在小说里率先提及,所以先来反驳。

昆仑,当然不会是地球的名字,上古之人的世界观非常简单,整个大地,如棋盘,是四方形的。天穹如盖,盖在这个棋盘上。

这就是天圆地方。

有些人可能会奇怪,上圆下方,这么盖着边缘不能完全弥合啊,四面不就有空白地区吗?

是的,那些空白地区,就是海……东南西北正好四海。

所以这片大地,就叫‘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整个世界观,是非常融洽,且简单直接的。自古以来的‘天下’、‘海内’等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上古之人也不傻,随着文明增长和扩张,他们很快发现,‘海外’也有人,也有地区。

山海经,就分为了山经、海内经、海内外经、大荒经。

所以古人并不是完全迷信这个世界观,只不过海内这种词用习惯了,继而哪怕‘海外’这种词,严重违背了‘四海之内就是普天之下’这种世界观,他们也无所谓,因为这已经是‘文化’了。

就好像明明夏朝亡了,周朝各国还自称‘有夏’,将列国合称‘诸夏’,以区别夷狄。

总之在这种基础上,天下就是天下,四海就是四海,昆仑二字跟‘普天之下’这个概念不搭边,继而也就不会是什么地球的名字,那是我纯粹根据小说需要附会的。

那么昆仑,到底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可不止现代人想知道这个问题,无数文人都曾寻找昆仑,各有各的猜想,历朝历代合起来多达十几种!

汉朝时汉武帝钦定了西域的一片山脉,也就是现在的昆仑山脉,但汉武帝自己都知道不是……可以说几千年下来,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答案。

最早提及昆仑的文献记载,只有两个,是《山海经》和《尚书》,这都是先秦文献。

充其量,再加个很权威的《史记》。

以这三者为对昆仑原貌的描述,再之后的‘昆仑’,比如什么新唐书,那都别提了,越来越复杂,细节饱满,传说色彩浓厚,多为附会之言,可信度低。

山海经怎么写昆仑的,我想大家都知道,多是昆仑之丘、昆仑之虚的说法。是地名加丘、虚、山。

昆仑丘应该是指某地的一栋特殊建筑、重要场所或奇观。

这个观点,我始终持有,我反驳自己的,只是‘昆仑’二字的意思。

主流方面,想研究昆仑丘到底是什么,追根溯源,还得是《山海经》。

我国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就是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昆仑在中国众多古书中,以《山海经》为最先记载’。

山海经里的昆仑,就是最原始清晰的面貌,越往后,凭空想象捏造的记载就越多。

所以我这里再贴一段原文,方面你们在我后面解读下对照。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墟,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以上就是昆仑墟在山海经里的部分描述,它的性质、它的形象、它的地理位置,都描述的很清晰。

抛开昆仑墟是仙山,这种修仙小说设定,只从文字描述来看,这根本就不是一座山!

什么面有九井,这些井还有玉石栏杆围着,什么门有开明兽守之,这种明显的门前石像,都无不揭示着,它就是一座建筑。

反正绝不可能是什么自然景观,人工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