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除贼之心。彼时公与王贼交战,曹操必为名声、大义所缚,不敢趁机兴兵来犯。”

这也是一个方法,现在人都重名,老曹私下里做做脏事儿也就算了,可要是袁绍捅出去,搞的人尽皆知,那曹操有很大的可能不敢动手,因为那会失去大义,这是一种绝对的正确。

袁绍干王言,那是家国大事,更是下豪族的大事。对于王言的危害,下豪族都是有共识的,人家也不是眼光都只看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为了个人利益,为了家族绵长,他们都有长远的目光。所以不帮忙也就算了,他们大概率不会拖后腿。

但沮授的话还是有很多人反对,因为当今已经是乱世,把希望寄托在曹操因为一个虚无的名声,所谓的大义,从而放弃利益,在他们同王言交战的时候不偷袭兖州,实在太过不靠谱。

一帮人吵吵嚷嚷,总的来是投降派占上风,但是主战派的声音也不,最起码颜良、文丑等大将,都是支持战斗的。

事实上一年多以前,黄忠兵进高阳县之时,主战派的声音就不。但是当时通盘考虑,纸面实力确实有些不够看。但是现在已经掌控三州之地,比之前更加的强大,如此情况,他们自然喊的更大声。

袁绍也是这么想的,之前只有冀州一地所以怕王贼,现在都有三州之地了,还能怕王言?那青州、兖州不是白拿了么。

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双方没有正经的交过手,只有在当年跟着公孙瓒一起回来的时候,袁绍在渤海郡相据,双方的斥候每进行一些战斗。再之后就是一年多以前,黄忠一战轻取麴义,从来没有大规模的交战过。

整听着手下整合了商队在王言治下行商探查到的消息,着王言多强多强,袁绍耳朵都要起茧子了,强又能强到哪里去。

王言虽然也算是有三州之地,但辽东、幽州、并州、草原,尽管东北之地是下人走眼,没有发现那里有着数不尽的良田,但是王言的人口不足。而他占据的冀州、青州、兖州,这是人口集中的地方,虽然比不上关中地区,但也不差太多。

另外一方面,王言对手下人太好了,打大仗肯定是支撑不住的。他这边粮草不足,他就不信王言的粮草能有多足。他撑不住肯定有影响,但没那么大的问题,不过是死一些百姓而已,没什么大不了。但王言要是撑不住,那就不一样了,因为那是动摇王言的统治基础的,谁让他给百姓承诺?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到时候王言必然溃败。只要没有了王言,辽东、幽州,一定是抵挡不住的。毕竟王言一身系着所有军政大事,只要王言的威信动摇,那基本上就会全面的影响治下,进而导致欣欣向荣的局面崩塌。

所以就算他可能在硬实力上干不过王言,但是只要他能拉爆王言的后勤,那就是胜利。

一千道一万,还是袁绍没有跟王言实实在在的打过仗,还是不服。也确实有道理,人家的地盘也不,人口还更多,麾下文臣武将有的是,更有豪族支持。现在再看纸面实力,没道理干不过。

所以袁绍想不开了……

他拍了拍桌子,待文武两边安静下来,大声道:“昭告下,吾欲北伐王贼。吾自与孟德书信,王贼若破,当还兖州,使其安待,不与我相争。

传我军令,待秋收之后,起冀、青、兖三州大军四十万,讨伐王贼。

王贼与我十五日,可假传消息,言秋收之后迁移百姓,交割土地。趁此两月之机,调兵遣将,攻其不备。

功能成否,当在此一战。勿要多言,吾意已决,诸君各自做事去罢。”

袁绍难得果断一把,但其中还掺杂着个人意气,到底,还是王言给他的压力太大了,不真刀真枪的干一场,他念头不通达。

统治者其实是不会考虑百姓的,因为他们权衡的始终是整体的、个饶利弊。袁绍一句要干王言,上上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而忙碌,更不知道最终有多少人死于刀剑之下。这些事,袁绍当然会考虑,但他考虑的不是百姓的损失,而是他作为一方势力头领,减少的兵员、进项。

王言当然是不同的,毕竟他是真正的以民为本,这是他为什么不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原因。毕竟在这样物质匮乏的年代,纵然打赢了战争,也没有能够实实在在的立刻看的见摸的着的收益,只有人口与土地,土地还要人口,通过一定的时间来开发,如此之后才有收成。

这对于原本百姓的民生,是实实在在的巨大伤害。

汉武帝牛逼的打崩了匈奴,但是大汉百姓却是实实在在的过着糟糕的日子。这当然是应该的,毕竟匈奴威胁着汉民族的生存,当然要干死匈奴,只是代价却大。但是这也没办法,毕竟汉武帝又不懂什么政治经济,不懂的各种工业知识,他已经做到了能做的最好。

换了王言到汉武帝的位置上,他一样要干匈奴,只不过不同的是,可能百姓的日子会好。这是两千年的差距,不是汉武帝不校毕竟能叫上号的帝王,哪有一个是白给的,都是有智慧的人杰,他们一生都在斗争……

等了十五,王言又一次的见到了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