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陈氏版的分赃协议。

世家的钱,一人一半,所有获得的土地,关内算李家的,关外算陈家的。

很合理。

李世民觉得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而且这关内诸世家的债务,当然是他李世民亲自去征收,关于这一点,是很头痛的问题,陈家是肯定干不了的,唯一能干的,就是李世民了。

至于关外的河西之地,其实本就不是大唐的疆土,何况陈家还许诺给出一大笔的钱来建别宫,这样算下来,其实李家才是这一次精瓷事件的最大获利者。

虽然世族们拿着土地质押了六千万贯的贷款,可要知道,他们质押的土地,可绝不只是六千万贯这个数目,依着陈家的谨慎,十贯的地,给你两三贯的贷款就算不错了。

所以某种程度来说,这土地和田产的价值,至少需要翻三倍才可。

真要算起来,李家至少占了七成利,而陈家乃是三成。

即便是这三成,陈正泰还打算拿出大笔钱来营造别宫,若是连这个也算一起,那么李世民就真的赚大发了。

李世民一下子觉得自己年轻了,生活变得有了趣味。

他双目放出精光,脑海里疯狂的计算,最后得出了结论……这一次真的赚大发了,血赚!

李世民忍不住道:“那这些世族们呢……接下来会如何?”

“儿臣不知道!”陈正泰苦笑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儿臣一概不知。至于精瓷的行情,世族们该怎么办,其实……儿臣自己也没有任何的预料。想当初儿臣以为……推出精瓷,能挣几千万贯便足矣,可哪里想到,到了后来,事态完全失去了控制,最后的结果,其实儿臣也在出乎预料之外,只知道……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李世民却是想得很深,眯着眼道:“这些人……不会作乱吧。”

陈正泰认真地想了想道:“作乱的基础是什么呢,儿臣读史,发现王莽篡汉,建立新制,从字面和律法上来看,每一处……都很漂亮,譬如释放奴婢,抑制豪强,建立公平的土地制度。可是最后,王莽为何会失败呢?”

这诺大的太极殿里,只剩下了君臣二人,李世民此时听陈正泰说出一连窜的疑问,此时也绷着脸:“难道不是王莽的新制……有许多的弊端吗?”

“不对。”陈正泰摇摇头:“王莽的新制可谓完美,无论是平抑物价,释放奴婢,又将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将耕地重新分配,这哪一样,不是惠民之政呢?可最终天下还是大乱了。”

李世民若有所思:“你来说说看,这是什么缘故。”

“陛下一直说,要以史为鉴,所以儿臣一直都在读史,读到这里,总是读不通,你看那些释放的奴婢,他们为何也要跟着一起去反抗王莽,分明王莽取消了他们奴婢的身份,还了他们自由之身。于是儿臣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王莽的改制,彻底的打击了以往西汉豪强们与皇帝共治天下天下的基础,而这些措施,确实针对了当初东汉王朝的弊端,进行了改良。可这王莽唯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此,他看出了弊端,选定了一个摧毁这弊端的制度,可是……他没有办法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只说释放奴婢,可奴婢释放之后,该如何安置呢?只说平抑物价,可平抑物价,若只是法令上说说而已,那么如何执行,怎么执行?于是被释放的奴婢虽是表面上得了自由之身,可实际上,他们却需承担给国家的税赋,他们不知该如何安居乐业,因为他们从前是依附于豪强的,不需去思考其他的事。可没有了这个保障,人就要挨饿,就要受冻。所以人们宁愿为奴,也不愿做庶民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不错,你这史书,算是读进去了。”

陈正泰接着道:“所以……现在世族们怒不可遏,等于是通过了精瓷,毁灭了他们的根基。可是……倘若这个时候,陛下不立即开始一个新的制度,如何能安定天下呢?其实……儿臣已经防范于未然了。前些日子,儿臣就已经开始大兴土木,要修建铁路,建西宁城,甚至为了陛下修造宫殿,这浩大的工程,所需投入的乃是数千万贯,所需的粮食更是不计其数。陛下……儿臣并非是吃饱了撑着,非要建一点啥,其实……这也是为了应对当下可能产生的风险啊!想想看,世族失去了根基,可他们还有许多的部曲,有无数的奴婢,许多人依附于他们生存,若陛下只打击世族,靠着精瓷,夺取他们的一切,却没有一个安置天下百姓的方法,那么大乱只怕很快也就要来了。大量的工程,看上去野蛮,投入巨大,可是……却可以大规模的雇佣百姓,让他们开矿,让他们冶炼,让他们修路,让他们建城,任何一个流离失所的人,他们但凡活不下去,便可招徕去关外,可以在关外安居乐业,那么……谁还会受世族的怂恿,反抗朝廷呢?”

“陈家虽是表面上获得了上亿贯钱,可实际上,钱是无用的,钱唯一的用处,就是调配资源,想办法通过许多的工程,最后又流入到无数的百姓身上,这样才是定海神针。其实……迄今为止,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