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如何?”赵杞喃喃道。

“倘若鄂州臣服于陛下,大军近二十万,背靠鄂州坚城,整个东南州县为后援。耶律大石难道就不怕南侵受挫,反而被夏国占了便宜?至于夏国,”邓素冷笑一声,“算盘打得极精,既要一击必得二虎,又不肯多损伤军士动摇国本。只要我朝内里无隙可乘,东南根基巩固,夏国最多与辽国争夺河东河北罢了。”

“河东河北?”赵杞有些恍惚,竟松了一口气。虽然河北沦陷还不到一年,但外有辽军步步紧逼,内有权臣悍将如芒刺在背,收复河北对他来说已是极遥远。他心中所想,口中道:“就让夏国和辽国争夺河东河北,朕才能够从容收拾东南局面,徐图中兴。”他望着邓素道,“只是眼下,陈东要朕去尊号,是万万不成!”生于深宫之中,赵杞别的世故不知,但帝位可上不可下这一点却是清楚地。本朝逆戾王赵光义弑兄夺位,后来被武宗皇帝联络大将逼迫退位,落得下场极惨,便是前车之鉴。

“尊号自是不能去的,”邓素亦深知大义名分之重要,沉吟道,“但可以答应他们,陛下只是暂摄大位,一旦汴梁那位返国,陛下便将大政奉还。但是,如果汴梁的那位一直不能返国,则陈东等人当奉陛下为主。如今宗室尽数被辽国扣留,将来大宋的江山,自然是陛下的子孙继承大统。”邓素缓缓道。一旦如此,耶律大石就将面临一个尴尬的两难局面。继续扣留赵柯等宋朝宗室,但利用价值被降到最低,而耶律大石要放掉手中最大的筹码,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赵杞点了点头,担忧道:“要是,......皇兄从汴梁返国又如何?”

邓素摇了摇头,目光落在了汴梁,眼神中竟流露出一丝怜悯:“假如汴梁那位听闻陈东等人居然臣服了陛下,不知会作何感想?”他已是第二次问这个问题。

赵杞的心神比刚才要灵敏了许多,稍一思索,低声道:“皇兄必是恨透了陈东等人。”他心头涌起一阵寒意。没有比赵杞更了解赵柯,或者说,两位从小竞争的对手最清楚彼此的脾性。不管陈东有什么功劳,也不管他有什么苦衷,只要陈东等人尊奉赵杞为皇帝,哪怕是预先立下赵柯返回便奉还国柄的约定,赵柯也决不会相信,他只会把从前对陈东的信重,反转成加倍刻骨的仇恨,甚至比蔡京、曹迪、邓素这干早先便拥戴赵杞的人还要恨得深。如果陈东等人不是傻子的话,那时候,他们反而要全力阻止赵柯返国重拾国柄。这样一来,在宋国朝廷里面,赵柯完全失去了所有的臣僚的支持,空有大义名分,不过如废纸一样薄。就算耶律大石放他回国,邓素、陈东等人搞一个群臣拼死力谏,贤君难得,国柄不可再一让再让,最多给赵柯上一个尊号而已。在深宫之中,赵杞自有无数办法让他慢慢地消失。

想到此处,赵柯点头道:“爱卿思虑甚远。”他顿了一顿,沉吟道,“那......东南行营的兵权,难道也答应陈东他们不成?”赵氏祖宗是从军中起家得国的,历朝对兵权都看得极紧。陈东等人并非心腹臣僚,赵杞又如何肯再添其兵权,助长他们与自己作对的势力。他甚至暗道:“邓卿与陈东等人有旧,难不成是为他们做说客来的?”话虽没说出来,目光却已带着几分怀疑。

邓素坦然受之,缓缓道:“吾恐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啊。”

赵杞似被他说中了心事,反问道:“爱卿此言何解?”

邓素看了看左右无人,又绕出房看了看,将房门打开,以防有人在外面偷听。赵杞见他如此作势,眉头皱得更紧,脸上也笼上一层阴霾。邓素翻身回来,低声道:“刘延庆不堪大用,东南行营迟早要交出来,然则,陛下能将兵权委与曹氏一家之手乎?”

听着一个“曹”字,赵杞一个激灵,下意识地朝外面张望,见四下无人,方才松了口气,一股悲哀与羞辱之感涌上心头,叹了口气,低声道:“曹相公乃国之柱石......,再说还有蔡、李诸位相公帮衬......”在邓素的眼光下,赵杞的声音越来越低。

邓素乃心腹之臣,在他面前说自己不疑心曹迪,赵杞连自己都不信。而在汴梁陷落,陈少阳、侯焕寅等人造出声势以后,蔡京、李邦彦等人竟全无抵挡之力。他们原先在州县的门生,要么降了汴梁,要么被理社纠集地方士绅驱逐,几乎十不存一。自从东路辽军攻占江宁府、杭州府以后,蔡京等人带领兵马仓皇撤退,辽兵又在两浙路到处追杀,竟然和襄阳方面断了联系。若是在太平岁月,赵杞相信蔡公相会把曹迪压得死死的,但如今兵荒马乱,赵杞却再也不能指望这几个老臣还能制衡野心勃勃的曹迪。

“可是,东南兵权决不能委诸岳飞。”赵杞恨恨道,他转身从书案中取出一叠文稿摔到桌上。邓素拿起来一看,乃是镇国军数月来发布的文稿,他一目十行,一张一张翻阅过去,每一张都以“迎还圣人”为号,显得格外的刺眼。

赵杞眼神阴郁,切齿道:“汴梁告急时,他千里驰援,皇兄也对他连升三级。若无此人相助,陈东又怎能在鄂州闹出这么大的事端。此人不可重用,”他顿了一顿,似还不够解气,再次加重语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