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横推非洲(第3/8页)
章节报错
,突然间,郑赐开口道:“殿下且慢!”
“嗯?怎么了?”方世玉狐疑的看着郑赐道。
郑赐吞了吞口水道:“在泰安西郊,已经寻到了一处,极其适合作为陵寝之地,三面环山,一面靠河,山清水秀之宝地,殿下如今已执政五年了,所以......”
郑赐躬身道。
皇帝的陵寝,那肯定是要早早修的,越早越好,不然的话,到时候手忙脚乱的,忙不过来。虽然方世玉不是皇帝,但早已胜似皇帝了。
方世玉摇了摇头道:“我朝帝王,陵寝均选钟山,我亡后,亦葬钟山,永世陪伴太祖于地下。陵寝的话,在孝陵附近选址吧!”
对于给活人修陵寝,如果是穿越之前,方世玉或许还会感觉晦气,但现在已经完全抛弃了这种想法。
朱元璋的陵寝,从洪武十四年开始动工,最多时,用工人数达十二万民夫,次年马皇后葬入其中。
直至太始四年,朱元璋葬入孝陵时,除了封闭陵寝入口外,整个陵寝依然没有修完,而现在用工的民夫,一直保持在七万左右。
按照进度,至少要修到太始十四年,乃至十五年。
可见,朱元璋的陵寝从选址,到图纸,宏达的规模,丝毫不比任何历代君主要差,不过好在大明如今国力空前,孝陵的修建支出,并不是不能支撑。
朱元璋的陵寝要修近三十年,方世玉的陵寝,怎么还不得修十余年的工夫,早点修,早得利!
毕竟可以提供数万的就业岗位。
“钟山......”陈迪迟疑道:“殿下,从泰安到钟山,会不会太远了些?”
方世玉面色平缓,直言道:“尸体臭了,也要埋钟山去,修吧,在钟山修,离太祖皇帝的陵寝近一点就好!”
方世玉摇了摇头,他是认准了,大明皇帝的陵寝,一定要修在钟山,都城迁了,却把老朱头一个人留在钟山,这也太可怜了。
回想一下,朱棣把陵寝修在北京,没有修在钟山,根本原因,应该就是钟山葬着朱元璋和朱标两个,他不敢过去睡觉。
而方世玉对这些,自然没有半点担忧,更何况,若是他把陵寝修在了北京,那后世之君就不会在把陵寝修在钟山南京了。
如今本就是朱标太子系当家,怎么能让自己的老祖宗孤苦伶仃的在钟山待着。
陈迪叹息道:“微臣遵旨!”
皇帝想葬在那,还真不是臣子能决定的,更何况,大明朝的皇室陵寝,朱元璋就定在了钟山。
“散朝吧。”沉哼一声,方世玉丢下一句话,转身离开了奉天殿,一路向着景阳宫走去。
广州卫,广州港
大明开海之后,第一批开设的海港,所有从海外来的船只,都要先经过广州港市舶司进行缴纳税款,获得广州衙门的缴税证明后,才可继续北上,若是大明境内商贾,可以直接卸货,或是前往长江等其他沿海地区卸货。
但唯独今天来的人,比较奇怪,非常奇怪。
广州港的码头,自从太始二年,定点开放了广州港,泉州港,直沽口后,整个广州港,日益繁盛。
海外藩王为了获得利润,建造船只,战舰,除了围剿海上的盗寇外,最大的原因还是要和中央朝廷进行贸易。
忙碌的码头上,一名工人喊道:“哇,好多船啊,大半年都没见过这么多船了!”
“是啊,这要多少货物啊,一会说不定有活干了!”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些广州卫的民夫们,在广州港承接着装卸工作,来往船只的货物装船,卸船,都要招募民工。
这也极大的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每年朝廷从广州装卸货物,直接给当地百姓提供了十数万就业岗位。
这里临近大海,又是朝廷重点发展的港口城市,自然而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政策优惠,扶持。
当地的百姓,对于海船舰队,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毕竟这些年来,朝廷的海军水师舰队,已经庞大到遮天蔽日,能覆盖整个海面的地步。
望着驶向广州港的船只舰队,一名工人说道:“你说这么大的船队,他要装多少货物啊。”
“谁知道呢,反正少了四十五贯宝钞,这活指定不干,朝廷还给四十贯宝钞一天呢!”一名工友回答道。
“这要是都在广州卸货多好,至少能卸半个月,就能给家里丫头添件新衣裳,到时候也好风风光光的出嫁了!”
“等着吧,马上就靠岸啊!”
“哎,你看,这上边怎么打着我们大明的旗号?”突然间,一个眼尖的工人,指着船队的旗帜开口喊道。
“大明闽王?”
“谁是闽王啊?怎么没听说过!”
“靠,闽王不是太祖皇帝的四子,以前的燕王嘛!”
“他不是封在海外了嘛,怎么又回来了?”
“不会是回来打仗的吧!”
“太祖皇帝亡故,这些藩王都没能